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202例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02例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以免疫力低下尤以小婴儿多见,多有皮肤黏膜感染灶,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病程偏长,其对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及红霉素多耐药,对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喹诺酮类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202例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以免疫力低下尤以小婴儿多见,多有皮肤黏膜感染灶,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病程偏长,其对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及红霉素多耐药,对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庆大霉素敏感率高,治疗宜选用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联合用药,静脉给药,疗程要足。结论  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治疗宜联合应用两种敏感抗生素,并辅以积极的支持疗法。

  【关键词】  败血症;表皮葡萄球菌;小儿;临床;药物敏感试验;治疗
   
    目前,小儿败血症致病菌有很大变迁,条件致病菌居多,尤以表皮葡萄球菌居首位。但以往专题报道较少。为了探讨小儿表皮葡萄球菌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现将我科1982年3月~2000年12月收治的202例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临床符合小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2)血培养表皮葡萄球菌生长。

  1.2  一般资料  共202例,男145例,女57例,男女之比为2.54∶1,其中新生儿61例,婴儿74例,幼儿51例,>3岁16例;<1岁者135例,占66.8%,年龄2天~13岁。合并先天性疾病者12例,Ⅱ度以上营养不良11例,早产及小样儿9例,新生儿破伤风4例,分别占5.9%、5.4%、4.5%和2.0%。有皮肤黏膜感染灶90例(其中脐炎63例),占44.6%。

  1.3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121例,占59.9%,热型多不规则,热程平均10.4天(1~60天),最高体温42℃;体温不升21例,占10.4%。咳嗽90例,病理性黄疸36例,腹泻32例,皮疹和呕吐26例,抽搐17例,分别占44.6%、17.8%、15.8%、12.9%和8.4%。肺部闻及啰音68例,肝肿大49例,脾肿大19例,皮肤硬肿10例,分别占33.7%、24.3%、9.4%和5.0%。

  1.4  辅助检查  全部血培养均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其中48例不同部位取2管血培养均为同一细菌。白细胞升高62例,占30.7%;中性粒细胞升高65例,占32.2%。

  1.5  并发症  并发心力衰竭12例,脑膜炎11例,胸腔积液8例,中毒性心肌炎5例,呼吸衰竭及感染性休克各4例,中毒性肠麻痹3例,分别占5.9%、5.4%、4.0%、2.5%、2.0%及1.5%。

  1.6  血培养细胞药物敏感试验  共做药敏试验196例(1990年前部分病例未做药敏试验),敏感率100%的抗生素有万古霉素(88例),氧氟沙星(78例);敏感率90%以上的有头孢唑啉(125/126)、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均为63/64)、头孢三嗪(88/92);敏感率80%以上的有庆大霉素(15/18)。耐药率高的抗生素依次为青霉素G(36/42、85.7%)、氨苄青霉素(50/66、75.8%)、红霉素(26/35、74.3%)和苯唑青霉素(23/33、69.7%)。

  1.7  治疗及疗效  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所用抗生素与药敏符合率为82.2%),静脉给药,并予积极的支持疗法。平均住院14.7天(1~39天),治愈164例,治愈率81.2%。死亡5例,死亡率2.5%。

  2  讨论

  以往认为,表皮葡萄球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等特殊情况下才成为致病菌。近来文献报道,表皮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增多。郭玉芬等[2]报道北京儿童医院1983~1999年小儿血培养检出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历年都在50%以上。段荣等[3]报道1992年11月~1999年12月2248例儿童血培养阳性致病菌,葡萄球菌达1922例,占85.5%,以表皮葡萄球菌居首位。余加林等[4]报道,常见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致病菌构成情况,败血症以表皮及腐生葡萄球菌为主,占47.3%。我科1982年3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小儿败血症患儿491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6例,而表皮葡萄球菌202例,占41.1%,与文献报道相符。究其原因,可能与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力下降易受条件致病菌侵袭有关;另外,也有可能与小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及农村清洁卫生注意不够等有关。

  2.1  关于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  小儿败血症是儿科的急性重症感染性疾病,其有效治疗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本组资料表明,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除了小儿败血症的一般表现外,还有如下特点:(1)小婴儿多见;(2)多有皮肤黏膜感染灶;(3)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中毒症状可重可不明显,可有发热,体温不升,热型不规则;(4)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主要症状之一;(5)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大多正常;(6)病程多偏长。综合分析,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有赖于医务人员的警惕性。凡小儿免疫力低下者,尤其是小婴儿,有皮肤黏膜感染灶,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者就应该考虑条件致病菌败血症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可能,就应取血培养确诊。

  2.2  关于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治疗  表皮葡萄球菌致病力虽弱,但易产生耐药,其所致败血症的治疗较棘手。败血症的治疗,关键在于正确使用抗生素,最好根据药敏选药,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静脉给药。在血培养药敏结果未明时,一般根据经验选药。本组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目前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和苯唑青霉素等常用抗生素多耐药,对万古霉素、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庆大霉素尚敏感,敏感率在80%以上。由于庆大霉素的耳毒性等副作用,现儿科已基本摒弃不用;喹诺酮类药物既往认为对小儿软骨发育有影响,曾一度被限制应用,近期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5],新生儿及儿童应用该类药物长期随访观察尚无肯定关节及软骨损害,故在小儿仍可应用。因此,治疗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的抗生素宜首选头孢菌素类,其次为万古霉素及喹诺酮类。

  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儿,积极的支持疗法尤为重要。文献报道[6],大剂量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败血症有良好疗效,可试用。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10.

  2  郭玉芬,甄景慧,张美和,等.北京儿童医院血培养检出菌17年的变迁及耐药性探讨.中华儿科杂志,2000,38:750-754.

  3  段荣,余晓君,彭焰.2248例儿童血培养阳性致病菌分布特征.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92.

  4  余加林,吴仕孝,贾慧群,等.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药敏试验12年总结.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54-357.

  5  吴仕孝.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应用的新认识.中华儿科杂志,1999,37:7.

  6  汪智鸿,杨锡强,李成荣,等.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实用儿科杂志,1992,7:105-107.

  作者单位: 415003 湖南常德,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周  蕊)

作者: 李家财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