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1期

粪便β-GD预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粪便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预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学比色法对47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及60例正常新生儿粪便中的β-GD活性浓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母乳性黄疸患儿β-GD活性浓度与胆红素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母乳性黄疸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为(1。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度呈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粪便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预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学比色法对47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及60例正常新生儿粪便中的β-GD活性浓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母乳性黄疸患儿β-GD活性浓度与胆红素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母乳性黄疸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为(1.07±0.30)u/L,较正常新生儿[(0.50±0.28)u/L]明显增高,二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性。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度呈明显正相关。黄疸消退期粪便β-GD活性浓度[(0.72±0.26)u/L]较高峰期[(1.07±0.10)u/L]明显降低,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粪便β-GD活性浓度增高不仅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其严重程度及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检测粪便β-GD对预测母乳性黄疸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黄疸;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苷酶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率欧美国家为0.5%~2.6%,日本为10%~15%,我国青岛报告为19.9%[1]。其病因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与母乳中3α-20β-孕二醇、脂肪酸对肝脏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抑制作用,以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后者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可能的病因[2]。而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D)在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方面起重要作用[3]。为探讨β-GD的检测在预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正常新生儿和母乳性黄疸患儿粪便中的β-GD活性浓度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黄疸组 

  均系我院儿科门诊病房2003年6月~2005年6月所收治的迟发性母乳性黄疸患儿,共47例。其中男28例,女19例,日龄7~47天,平均(16.8±7.7)天,胎龄37~41周,平均(38.7±1.27)周,出生体重2300~3900g,平均(2986±396)g;无产伤及窒息史。诊断标准:(1)完全母乳喂养,在出生后1周末出现黄疸或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复现;(2)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3)发育正常,精神食欲好;(4)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的黄疸;(5)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

  1.1.2  对照组 

  均系我院产科同时期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日龄为2~30天,平均(9.1±8.3)天;胎龄37~41周,平均(9.1±1.0)周;出生体重2500~4200g,平均(3182±375)g;无产伤及窒息史;生后母乳喂养。

  1.2  方法

  1.2.1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收集患儿及正常新生儿粪便1g左右于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搅匀,1500r/min离心10min,吸取中层澄清液于标本瓶中,-20℃保存。同时抽取静脉血2ml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

  1.2.2  β-GD活性浓度测定 

  (1)测定方法:按Fishman等[4]报道的测定方法,略加修改,主要步骤为:①取标本0.1ml加磷酸盐缓冲液0.8ml,分别置于对照管和测定管中,后者加基质液0.1ml;②混匀后置37℃水溶液中18h,取出流水冷却5min后,在对照管加入基质液0.1ml;③两管中分别加入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3ml及75%乙醇1ml;④以对照管调零,波长为550nm,用723分光光度计读取测定管光密度,查标准曲线即得0.1ml标本中该酶活性浓度。(2)酶活性单位的定义及其计算[5];酶活性单位定义为在实验规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所需的量。β-GD活性浓度通常用每分钟稀释出的酚酞量来表示,即u/L。

  1.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测定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对β-GD与血胆红素的关系应用相关分析法。

  2  结果

  2.1  正常新生儿粪便中β-GD活性浓度 

  对60例正常新生儿粪中β-GD进行测定,其结果为:(0.5±0.28)u/L。并对不同日龄儿的粪便β-GD活性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日龄婴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表1  不同日龄正常新生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略)

  2.2  两组粪便中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度 

  母乳性黄疸组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较正常新生儿组明显增高,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在粪便β-GD活性浓度测定同时,对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进行测定。对照组血胆红素浓度为(100±36)μmol/L,黄疸组为(243±56)μmol/L,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见表2。表2  两组粪便β-GD活性浓度及血胆红素浓度比较(略)

  2.3  母乳性黄疸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关系 

  对47例黄疸组新生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度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r)为0.449,说明母乳性黄疸新生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与血清胆红数性浓度呈正相关(t=3.371,P<0.001)。

  2.4  母乳性黄疸高峰期与消退期β-GD活性浓度 

  母乳性黄疸消退期粪便β-GD活性浓度及血胆红素浓度较高峰期明显降低,且消退期与高峰期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3。表3  母乳性黄疸不同时期粪便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度变化(略)

  3  讨论

  自1960年Arias等首次报道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以来,国内外对母乳性黄疸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迄今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关系较为密切。在新生儿小肠内β-GD含量丰富,其来源包括:(1)母乳β-GD;(2)新生儿自身产生;(3)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后产生细菌性β-GD。新生儿期β-GD主要来自母乳,后二者产量较少[6]。β-GD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链,使肠道的直接胆红素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是一种脂溶性的非极性物质,易在小肠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Gourley等[7]报道,母乳β-GD含量较牛奶及配方奶明显增高,而且母乳喂养新生儿血胆红素浓度与母乳及新生儿粪便中的β-GD含量呈正相关。上海瑞金医院对11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和13例人工喂养儿粪便β-GD进行检测,结果母乳性黄疸患儿粪便β-GD均高于人工喂养儿,说明新生儿的粪便β-GD与母乳性黄疸存在相关性[6]。

  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正常组和黄疸组均为母乳喂养,但母乳性黄疸组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较正常组新生儿明显增高,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在母乳性黄疸消退期,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明显降低,与黄疸高峰期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均说明β-GD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粪便β-GD活性浓度与血清胆红素浓度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明显正相关(P<0.001),与文献报道一致[6,7]。粪便β-GD活性浓度不仅与母乳性黄疸发生有关,而且与其严重程度及疾病演变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了β-GD是母乳性黄疸主要病因之一。由于母乳β-GD是新生儿小肠β-GD的主要来源,在母乳性黄疸新生儿中,母乳β-GD活性浓度较高,喂哺母乳后患儿肠道β-GD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加,β-GD可很快使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增加肠-肝循环,从而产生母乳性黄疸。所以检测粪便β-GD的活性浓度对预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有极显著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单一检测手段以确诊母乳性黄疸,只能排除各种常见病因后做出诊断,耗时长、耗费高,而检测粪便β-GD可从某程度预测母乳性黄疸,且标本来源方便,检测简便,耗费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姜红,方淑霞,魏书珍,等.121例母乳性黄疸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252.

  2  李佩红.母乳性黄疸研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9:109-110.

  3  余春莉,徐景蓁.母乳性黄疸.新生儿科杂志,1996,11:88-90.

  4  Fishman WH, Kato K, Anatiss CL, et al. Human Serum β-glucuronidase:its measurement and some of its properties. Clin Chim Acta,1967,15:435-447.

  5  中华医学检验学会.酶活性浓度测定的推荐方法:测定人血清(血浆)中酶活性浓度方法总则(草案).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17:121-123.

  6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9-221.

  7  Gourley GR, Arend RA. β-Glucuronidase and hyperbilirubinaemia in breast-fed babies. Lancet,1986,1:644-647.

  作者单位: 511300 广东增城,增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编辑:黄鉴一)

  (收稿日期:2005-12-21) 

作者: 李伟强,董少智,霍燕嶶,于利,黄小红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