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

SMEOTA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1997~2000年采用抗生素配合SMEOTA保留灌肠治疗128例慢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并与对照组80例对比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观察组加用SMEOTA保留灌肠,将SMEOˉTA3~6g溶于30~50ml温生理盐水(37~39℃),用50ml注射器吸入。于患儿排便后取左侧卧位行保留灌肠。插入导管10~12cm,缓慢推入灌肠液,完毕后反折导管末端,缓......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细菌性痢疾是儿科常见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之一,由痢疾杆菌所致,病变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1997~2000年采用抗生素配合SMEOTA保留灌肠治疗128例慢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并与对照组80例对比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08例,男131例,女77例,年龄8个月~5岁,所有病例均有急性菌痢病史,临床表现为低热,大便5~12次/天,伴有阵发性腹痛,里急后重感,大便带粘液及脓血。大便常规均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大便培养为痢疾杆菌,其中71例伴有轻中度脱水。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8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构成基本一致。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补液、纠酸、抗炎等对症处理。观察组加用SMEOTA保留灌肠,将SMEOˉTA3~6g溶于30~50ml温生理盐水(37~39℃),用50ml注射器吸入;根据患儿年龄,选用8~12号一次性硅胶小儿胃管(代替肛管);于患儿排便后取左侧卧位行保留灌肠。插入导管10~12cm,缓慢推入灌肠液,完毕后反折导管末端,缓慢拔出,抬高患儿臀部,使药液保留30min以上。每天1~2次,3~5天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大便性状、次数、临床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及培养制定疗效标准。显效:治疗1周,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大便培养阴性。有效:治疗1周,大便次数≤2次/天,大便性状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有少许白细胞及粘液,大便培养阴性。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2.2 结果分析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128例,显效101例,有效2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天数7天。对照组80例,显效32例,有效29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76.25%,平均住院天数11.8天。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SMEOTA是一种高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其层纹状分子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吸收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力及极高的点位能力,表现为对病毒、细菌等攻击因子的强大吸附作用。SMEOTA对本病发病的主要环节—粘膜损伤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首先,SMEOTA可以提高肠腔粘膜液的质和量,增强粘膜屏障的功能,保护肠细胞免受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损伤;其次,SMEOTA吸附病原体和固定毒素的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侵入粘膜和减少毒素对肠道的刺激,并有助于肠道的修复。慢性细菌性痢疾病变部位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将MEOTA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利于SMEOTA吸附病原体和固定毒素,减少毒素对肠粘膜的刺激,使分泌物减少,腹泻次数减少。本组观察结果提示SMEOTA保留灌肠对减轻腹泻,缩短病程方面都有良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作者单位:430016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 

  (收稿日期:2004-06-24) (编辑骄 阳)

作者: 花 芸 乐玮琼 谭冬冬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