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5期

1例静滴脂肪乳营养混合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脂肪乳营养混合液可提供人体营养所需的热量和必要的脂肪酸,是临床常用的全胃肠外静脉营养能量补充药物,儿科常用于低体重儿的常规治疗,可使新生儿成活率明显提高,体重增加,并发症减少,我院儿科病区在使用静脉滴注脂肪乳营养混合液时,出现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肤坏死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分娩20min后......

点击显示 收起

  脂肪乳营养混合液可提供人体营养所需的热量和必要的脂肪酸,是临床常用的全胃肠外静脉营养能量补充药物,儿科常用于低体重儿的常规治疗,可使新生儿成活率明显提高,体重增加,并发症减少,我院儿科病区在使用静脉滴注脂肪乳营养混合液时,出现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肤坏死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分娩20min后,诊断“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急诊收入院,立即遵医嘱给予吸氧保暖,改善微循环、预防出血、预防感染、支持治疗,3天后给予静脉输入脂肪乳营养混合液(20%的脂肪乳30ml、10%葡萄糖溶液20ml、10%氯化钠溶液、10%氯化钾及水溶维生素1/10支),微量输液泵控制滴数在10ml/h。共治疗12天,当第1天输入时,选择左手背,采用小儿留置针,穿刺一次成功、固定,给予生理盐水推注通畅,局部无肿胀后,接该营养液,观察输液通畅。2h后输液的左手背肿胀,见1cm×1cm大小水疱,即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水疱内积液,予50%硫酸镁湿敷,处理后效果不佳。第2天局部组织呈紫黑色,有炎性渗出液,坏死面积3cm×2cm,表皮已破损,遵医嘱予0.3%稀碘涂左手背,q8h;50%硫酸镁湿敷q8h,交替使用,破损皮肤周围用康纳乐霜软膏外涂,经过一段时间的换药、抗感染处理,伤口不能完全愈合,经清创手术后痊愈,在此期间,患儿十分痛苦,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多,增加了患儿家长心理负担,对长时间静脉输注营养液提出争议。

  护理对策

  (1)在使用脂肪乳混合营养液时,医护人员必须熟悉本品的作用、不良反应及适应证。(2)输液前向患儿家属交待输注本品后看护时的注意事项,与患儿家属密切配合,共同防范。输液后嘱患儿及家长尽量避免移动,注意观察注射部位,一旦有异常及时报告护士。(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部位,避开细小血管及关节活动处,加强固定,拔针后延长按压针眼处时间,防止针眼处出血外渗。(4)护士加强巡视,仔细观察。患儿年龄小,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及其他不适,提醒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能力。(5)出现外渗后,及时按脂肪乳外渗的处理方法给予正确处理。

  3  讨论

  临床曾有脂肪乳外渗致局部皮肤肿胀、疼痛的个案报道,但引起局部皮肤坏死至今未见报道,现提出以下讨论意见。

  曾有资料报道,脂肪乳外漏,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引起皮肤出血。在应激状态下出现高凝现象[1],血中脂肪乳糜和凝聚成10μm上的脂肪球(脂血症的微粒均<1μm),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后者具有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等化学毒性作用。脂肪栓子阻塞,游离脂肪酸的毒性及创伤组织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出现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2]。

  静脉穿刺本身对皮肤是一个损伤,留置针要比普通皮针对皮肤损伤大,护士进针时对皮肤造成损伤,拔针后未延长按压时间,使穿刺部位皮下出血及脂肪乳外渗增加[3],进一步增加了皮肤坏死的机会。

  出现水疱后,只是按一般的液体外渗常规进行局部抗感染消毒等处理,未按脂肪乳外漏对皮肤的药理作用进行对抗处理。比如局部用酒精擦敷皮肤部位,扩张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水解为游离脂肪酸[4]。玻璃酸酶(透明质酸酶)为一种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透明质酸为组织基质中具有限制水分及其他细胞外物质扩散作用的成分),可促使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处注射[5]。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可将透明质酸150~300μm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做局部封闭以促进弥散、吸收[6]。

  【参考文献】

  1  丁训杰.急诊抢救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500-502.

  2  王士凡,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900.

  3  边志卫.使用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局灶性坏死1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1.4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82.

  5  彭才勤,彭泽英.临床药学在护理中的应用.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20.

  6  罗素勤,元永裉.药疗监护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8.

  作者单位: 523750 广东东莞,东莞市黄江医院

   (编辑:苜  紫)

作者: 刘艳君胡艳红朱丽春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