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尿激酶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总结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方法应用尿激酶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溶栓治疗后有42例血管再通,6例未能再通,4例患者追加尿激酶剂量后再通,4例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并采取积极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尿激酶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总结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方法  应用尿激酶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  溶栓治疗后有42例血管再通,6例未能再通,4例患者追加尿激酶剂量后再通,4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心脏破裂,2例伴心律失常死亡。结论  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临床再灌注率,减少病死率,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  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监测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动脉血液中断,侧支循环不能代偿,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为内科的常见急症,其早期病死率最高。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措施,我科于2002年1月~2004年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随机抽取符合溶栓标准56例患者列为观察对象,对其进行早期静脉尿激酶溶栓,获得满意效果。5周总死亡率7.1%,闭塞性血管再通率82.1%,溶栓前后对患者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溶栓患者冠脉再通率,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现将对56例患者的临床监测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34~74岁,平均54岁;其中下壁心肌梗死24例,前向壁心肌梗死7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3例,下壁、后壁7例。5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胸痛持续≥30mm,含服硝酸甘油无效;(2)常规心电图至少2个导联相邻的胸前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2个导联ST段抬高0.1mV;(3)距发病时间≤12h;(4)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5)无严重高血压及出血疾患。

    1.2  排除标准  (1)孕娠,近期有流产或分娩史;(2)1年内有尿激酶溶栓史;(3)有活动性内出血;(4)近期有脑血管意外,颅内或脊柱内手术史;(5)已知颅内肿瘤;(6)凝血功能紊乱;(7)近期内有手术史或做过大动脉、大静脉穿刺者;(8)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56例患者均不具备上述疾病。

    1.3  方法  凡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以每分钟66滴输入,溶栓后给予5%葡萄糖500ml+肝素12500u静点,每分钟8~10滴,或2分2肝素,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1周,并常规口服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观察5周。

    1.4  结果  加速溶栓后,46例判断为相关血管再通,再通率为82.1%,死亡4例,死亡率7.1%,其中46例患者中43例患者应用150万u尿激酶后又再次追加50万u尿激酶后血管再通。并发症发生情况:牙龈出血2例,咳痰带血1例,黑便1例;再灌注心率失常17例,其中偶发、频发室早9例,非阵发性心动过速4例,短暂室速4例。

    2  监测及护理

    2.1  溶栓前准备  (1)胸痛患者一经确诊立即收入病室,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准确记录入院及发病时间。病迅速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2)建立静脉通路,给予选择较粗大,较直的静脉留置针,遵医嘱用三通器接点硝酸酯类药物等两条通路。(3)遵医嘱立即给急检血常规、凝血分析、心肌酶、血型等。

    2.2  溶栓监护

    2.2.1  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监护  再通指标:(1)2h内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2)2h内抬高的ST段峰值、下降50%或ST段降到基线尚不足0.1mV;(3)溶栓后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肌酸激酶或同乙酶峰值提前16h或14h。凡具备第(2)项另加其他任何项及其以上者判断相关血管再通[1]。

    2.2.2  胸痛的监护  溶栓时护士应在患者床旁,每15min询问并记录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2.2.3  心电监护的观察  溶栓前后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并记录全导心电图作为基础值,溶栓后10~15mm记录心电图,每30mm打印1份全导心电图,次日打印4次全导心电图,第3日打印3次,以后每日1次。详细记录心电图的日期、时间,ST段抬高峰值RST—T演变规律[2]。

    2.2.4  心肌酶学的监测  溶栓治疗后24h内每隔2h抽血测定CK、CK-MB,并同时测定凝血分析,并记录CK峰值、R达峰时间。

    2.2.5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监测  溶栓治疗后判断血管再通的主要标准之一为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表现为频发室早,也可出现原有的房室传导阻滞消失等,如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时应酌情给予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出现室颤应及时给予电除颤。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应给予持续心电监护7~10天。以便及时发现恶性RAL再灌注心律失常,并能确保及早治疗。

    2.2.6  并发症的监护  出血为溶栓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少量出血或镜下血尿,重者可表现为呕血,合并脑出血等。因此,在溶栓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神志、意识、分泌物、排泄物,并严格控制溶栓的禁忌证。本组病例中牙龈出血2例,咳痰带血1例,黑便1例,均为尿激酶加量用药的4例患者中。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各种原因阻塞冠状动脉,心肌长时间持续缺血而引起不可逆坏死。从病理、生理角度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由于对5块破裂继发血栓而引起,成功的溶栓治疗能使梗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畅,挽救坏死心肌,为治疗而赢得时间,且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易推广[3]。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应严守于床位,患者突发变化,往往先由护士发现。因此护士应做好监护监测,通过重点观察胸痛、心电图、心肌酶、心律、心率变化,及早发现溶栓的不良反应及出现的并发症,及早准确的用药治疗,通过严密监护及并发症的发现、处理,再通指标的观察等,对心肌梗死的治疗预防都极为重要。经过以上观察,早期溶栓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的监测护理,使本组病例取得较好疗效[4]。

    【参考文献】

    1  链激酶加速溶栓试验协助组.急性心梗患者链激酶加速溶栓疗法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3):192-196.

    2  李素珍.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梗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2,17(6):471.

    3  殷诗瑶,张志娟.尿激酶治疗急性心梗的护理.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24(5):542.

    4  赵新雁,梁宝珠.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梗的疗效观察.中国护理杂志,2004,1(2):98.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 1 154002 黑龙江佳木斯,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 黑龙江佳木斯,佳木斯中心医院二部心内科

作者: 邹玉敏 王立恒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