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8期

应用DSA行肿瘤血管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应用DSA行肿瘤血管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pdf)介入放射学是指在X线电视、CT、超声等导向下,将特别的穿刺针、导管插入人体所要到达的部位,使肿瘤内的药物浓度比周围组织的浓度高出许多倍,从而达到提高抗肿瘤疗效的一种方法。介入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比一般全身化疗要轻。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3月应用DSA技术为24位肿瘤......

点击显示 收起

   应用DSA行肿瘤血管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pdf)

  介入放射学是指在X线电视、CT、超声等导向下,将特别的穿刺针、导管插入人体所要到达的部位,使肿瘤内的药物浓度比周围组织的浓度高出许多倍,从而达到提高抗肿瘤疗效的一种方法。介入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比一般全身化疗要轻。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3月应用DSA技术为24位肿瘤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是经过血管途径,使用导管技术,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介入治疗其特点有(1)微创性:经过皮肤穿刺插管即可完成诊断和治疗。(2)可重复性强:在一次治疗不彻底或肿瘤复发时可经同样途径重复多次治疗。(3)疗效高:对于不适合内外科治疗的病变,如肝癌肺癌的中晚期治疗等,其疗效优于传统治疗。(4)定位准确:操作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盲目性小,穿刺插管准确性高。(5)并发症少:由于是微创技术,故比外科手术安全。(6)可与外科相互配合:在肿瘤术前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并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对于巨大的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术前栓塞可获二期机会。(7)其他:术后栓塞或灌注可清扫残余癌细胞以及有助于镇痛等[1]。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3月应用DSA技术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共24例,年龄60~83岁,平均71岁。其中肺癌11例,肝癌6例,膀胱癌5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24例肿瘤患者应用DSA行血管介入治疗后,穿刺成功率100%。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症状较前减轻。其中有3位肿瘤患者由于效果显著,又进行了第二和第三次介入治疗。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术前应向患者解释血管插管的目的、方法,消除其思想顾虑,争取主动配合。对血管插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加以说明,以取得合作。(2)确定适应证:经皮穿刺动脉插管虽然操作并不复杂,但可带来严重并发症,造成患者残疾或痛苦,术前必须慎重对待。术前认真阅读病历,配合医生检查患者,切实掌握适应证,明确插管的目的。(3)实验室检查:术前做好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心电图等,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衰竭。(4)碘过敏试验及会阴部皮肤清洁备皮。(5)术日当天准备:术前4 h不进固体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并使用镇静剂(如术前安定针10 mg肌肉注射)、镇吐剂(如生理盐水10 ml+昂丹司琼8 mg静脉推注)。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状态接受介入治疗。

    2.2  术中配合与护理  (1)术前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做到心中有数。再次观察手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做好记录。(2)在医生进行动脉插管时,护士要及时传递抽取肝素液的针筒,以防导管内凝血及血栓形成。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与术前对照肢体的温度、皮肤颜色是否改变,如有异常及时采取适当方式告诉操作医生,及时处理,避免引起患者的惊慌。(3)在导管插入病变部位供血动脉后,根据医嘱将化疗药物溶解,并经导管推入化疗药物,推毕注入少许肝素。(4)导管治疗结束后,迅速拔管并局部止血。一般用手压迫15~20 min,凝血功能异常者适当延长。

    2.3  术后护理

    2.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4~6 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侧伤口用绷带包扎12~24 h,沙袋压迫6 h。嘱患者肢体禁曲屈、禁翻动12 h,卧床24 h。

    2.3.2  做好抗感染  为预防伤口感染,应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常规应用抗生素7~10天。

    2.3.3  化疗药物所致毒性反应的护理

    2.3.3.1  消化道反应  介入化疗后大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周左右轻度不良反应症状即缓解或消失。如1周左右仍不缓解,除给予耐心的心理护理使其思想放松外,还要给予一些药物对症处理,如胃复安、吗丁啉等。呕吐严重者给予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液,保持电解质的平衡,并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防止消化道出血。同时指导患者合理调整饮食,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2.3.3.2  高热  大量抗癌药物注入肿瘤组织后,特别在栓塞治疗后。因此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可引起高热,肝动脉栓塞尤为明显。护士首先向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使其了解发热原因,消除顾虑。有持续2~3周高热不退者体温在38.5 ℃~40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配合医生查明原因,是否为感染所致。及时抽取血培养做药敏试验。帮助患者更换衣裤、床单,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防止感冒

    2.3.3.3  肾脏的毒性反应  有些抗癌药物及大量应用造影剂,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加之患者多数是老年人,肾脏代谢功能较差,常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引起功能衰竭。此时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液稀释,加速药物排泄,减轻不良反应。同时,观察尿量、颜色及性质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谨防肾损伤。

    2.3.3.4  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  多数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减少。对灌注化疗患者每周检查血常规1次,化疗前后鼓励患者进食高营养饮食。同时给予利血生、鲨肝醇等升白细胞药物口服,严重者给予瑞白100~200 μg/d皮下注射。也可使用免疫制剂,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

    2.3.3.5  肝脏的毒性反应  有报道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功能下降率为66%,个别患者还出现黄疸、腹水。术后护士应注意患者大小便情况,巩膜颜色变化及腹围大小变化。并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饮食,加强护肝治疗。如果肝功能难以恢复,黄疸腹水加重,则要注意观察神志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以防肝昏迷的发生。

    3  小结

  应用DSA技术行血管介入治疗后,使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目前已被广泛应用。而护士相应地做好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在整个介入治疗过程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护理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得到相应的满足,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光元,陈自谦.肿瘤血管介入治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200940 上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

  (编辑:李建伟)

作者: 姜春娣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