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7期

癌症患者抑郁症的护理进展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癌症患者的数量近年来不断上升。癌症患者中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抑郁,其对病情预后有着极大的影响。针对这类抑郁情绪,应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干预,提高社会支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开展健康教育,控制躯体症状,加强治疗后康复训练,心理药物治疗等,以缓解抑郁情绪......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癌症患者的数量近年来不断上升。癌症患者中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抑郁,其对病情预后有着极大的影响。针对这类抑郁情绪,应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干预,提高社会支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开展健康教育,控制躯体症状,加强治疗后康复训练,心理药物治疗等,以缓解抑郁情绪,改善预后。

【关键词】  癌症;抑郁症;护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癌症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癌症患者数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1]。癌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需要。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经历震惊、否认、忧郁、对抗治疗、适应5个阶段[2]。Vine的调查证实了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抑郁,其发生率国外报道为10%~15%,国内为25.8%~58.0%[3,4]。其中24%的癌症患者存在严重的抑郁,18%的患者具有中等程度的抑郁,14%的患者表现轻度抑郁症状[5]。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对预后影响极大[6,7]。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当前世界十大疾病中抑郁症名列第五位[8]。然而医护人员对癌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识别率较低,且对抑郁引起的负面影响认识远远不足。

    1  抑郁概念

    抑郁是一种负性的意志消沉的情绪,是人们在忧伤、苦恼或气馁时表现出的某种痛苦体验。它与健康的悲伤和抑郁性精神病有区别,其持续时间长。其产生是以未被克服的冲突为基础的,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淡漠、言语少、拒绝回答问题、对疼痛反应敏感,甚至萌生自杀念头[9]。

    2  抑郁的临床表现

    2.1  典型特征  忧郁性抑郁症常表现为自身形象缺乏,如忧郁的心情、兴趣的减低、不快乐、无价值感、内疚、注意力减退或有自杀念头等。焦虑性抑郁症通常与诊断的确立和疾病的转归有关。如开始一个新的治疗、等候检验结果、疾病复发及晚期疾病发展等可诱发抑郁症。难以控制的疼痛、药物的刺激以及缺氧缺血症等复杂疾病同样可诱发焦虑性抑郁症的发生。惊恐是抑郁症的一种严重情况,其对治疗有抵抗。大约1/3的抑郁患者有仇视、敏感、易于愤怒或攻击行为。愤怒发作严重时,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兴奋,产生心动过速、出汗发热和胸闷等症状。此类患者的意识状态与他们对引发事件的情绪反应不相称。患者难以控制的愤怒与5-羟色胺水平过低有关,表现出激动、猜疑和焦虑,并有机体功能障碍趋势。还呈现出较多的认知功能障碍(如消极、否定思想)和行为举止的变态人格[10]。

    2.2  非典型特征  非典型特征常伴有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和体征:食欲过盛、睡眠过度、极度疲劳或对拒绝反应极度敏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交恐惧。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干预  研究表明,恶劣的情绪和负性心理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症细胞的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可以调整和平衡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时可使已有的恶性肿瘤处于自限状态,或最终被机体的免疫作用所消灭[11,12]。

    3.1.1  信息交流  主动向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程序性和感觉性信息,讲解有关病情的信息,如诊断、治疗方案、日程安排、如何配合、治疗前后注意事项及副作用的防治;向患者介绍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及治疗依从性;加强对家属肿瘤防治的卫生宣教,充分发挥家属积极作用,建立持续的情感支持,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3.1.2  分散和转移注意力  根据患者爱好开展文娱活动,如听音乐、下棋、看电视、读杂志等。分散和转移患者对自身疾病和化疗反应的注意力,改变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1.3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每天与患者交谈,让患者充分提出疑问,耐心给予解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小组心理治疗,心理分析,意念引导,放松训练和组成互助等措施,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身价值,纠正错误观念,调整未来生活目标。

    3.2  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与他人或群体接触,并获得信息、安慰及保证。增加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内容,57%的患者觉得自己成了家庭的负担[13]。社会支持对肿瘤康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能增加肿瘤患者的适应性行为;能促使肿瘤患者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能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能减轻肿瘤患者的心身症状;可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而这些都与患者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掌握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并且要了解患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需要的社会支持是不断变化的(如在最初诊断阶段,患者最需要的是来自医护人员的有关癌症的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信息;在癌症的治疗阶段,经济等实体性的支持更为重要;而在癌症的晚期,患者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必须及时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及其变化。首先利用护士本身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源,启发、鼓励、劝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引导他们发泄消极情绪,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另外,加强患者间的相互支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利用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协同其家属控制患者的社会支持量;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协同家属及其探视人员协调向患者提供社会支持。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护患之间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应用不同的方法,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自信,从而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有助于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时进行支持及干预。护士在癌症患者面前应以自信、果断、善于控制、顺应性强、技术娴熟、工作热情的角色出现,使患者感到亲切、可靠及可以依托,这就要求护士仪表端庄、举止稳重、动作敏捷、谈吐适中,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抑郁是可以传染的,可以通过人际间交流传染给他人。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时刻留意自己的情绪,在对患者提供心理帮助之前,一定要审视自己的情绪,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患者提供心理、情感支持。

    3.4  与患者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  使患者与家庭在最后的相处阶段生活更有意义。患者的亲人和朋友的言行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做好配合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患者的亲友常来探视,帮助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使患者感到被重视,生活在温暖之中。

    3.5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54.5%的患者受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51.5%不了解真实病情及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14]。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使其了解肿瘤化疗的知识,及疾病发生的病因、过程、治疗、转归及预后等知识,提高患者准确认识疾病和自我护理及康复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康复。

    3.6  控制躯体症状,增进患者舒适  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是长期遭受疼痛及其对生活的限制造成的[14]。疼痛对患者的身心是一个重要的应激源,可能诱发或加重精神负担,许多文献报道,癌性疼痛患者的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非疼痛患者[15]。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向患者解说疼痛的机制,指导患者运用催眠、暗示、想象等放松技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纠正过分强调“忍耐疼痛”的错误认识。告诉患者若确实不能耐受疼痛,适当应用止痛剂是不易成瘾的,也有利于减轻痛苦,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促进康复。一方面提高了患者对疼痛的认识,获得对付疼痛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平等交谈,患者压抑的情绪好转,能提高疼痛的阈值,减轻疼痛。更为重要的是使患者从平等的交流中获得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的满足感,这是战胜疼痛的强大精神力量。对癌性疼痛患者,应按WHO制定的三阶梯止痛疗法,合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予以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弱阿片类药物及阿片类药物,以缓解疼痛;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给予恩丹西酮等药物止吐。另外,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如加强患者的清洁护理,控制化疗过程中的恶心、呕吐症状等。娄书花等[16]研究显示心理干预能减轻肿瘤患者的抑郁程度和化疗所致的胃肠反应。

    3.7  应用对患者身体影响小的药物,加强康复训练  在不影响患者生存期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对生活质量影响小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并加强治疗后的康复训练。保留年轻妇女的卵巢,保持一定的激素水平;保乳手术的推广;结肠癌的保肛术式;头颈部术后的整形;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训练;妇科肿瘤术后的性生活指导等。对实施放疗、化疗的患者,努力控制症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药物的副反应。

    3.8  心理治疗  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仍是探索发展中的临床治疗手段,它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小组心理治疗、心理分析、意念引导、教育诱导、放松训练及成组互助等多种方法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纠正错误观念,调整未来生活目标。应用认知行为技术,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可用实际的、积极的观点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新环境,并改变降低他们生活质量的消极感觉,接受新的挑战和适应修整的计划。对于抑郁症患者最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是分散注意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影像演示,这些技术可在常规护理中应用[17]。

    3.9  药物治疗  对同时患有抑郁症的癌症患者而言,得到及时、安全、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对他们的预后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常用的抗抑郁药是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抑郁症患者院内自杀往往是过量服用积攒的抗抑郁药,那些原本可以治病的药物成为致死的元凶。因此,在发药时,护士应看护患者服下,仔细检查口腔,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4  小结

    抑郁状态对肿瘤的全过程包括发生、发展、死亡和转归均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意义重大。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肿瘤患者的抑郁状态未能被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正在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因患肿瘤和住院使患者发生抑郁的机会增加,而抑郁状态反过来又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用药依从性、自我照料能力和生活质量。即使癌症缓解,患者的抑郁症也不会自动好转。据估计,抑郁症可使肿瘤的长期生存率降低10%~20%[18]。在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中,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由于癌症和治疗产生的躯体症状常常与患者所产生的躯体症状并存,常常导致癌症患者焦虑或抑郁症状显著性被忽视[19]。故而,癌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不应被视为对肿瘤的自然反应,即使肿瘤已无希望治愈,其合并的抑郁症仍需要积极治疗。因此,识别和治疗肿瘤患者的抑郁症已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迫切任务,让肿瘤患者有一个健康正常的心理同样非常重要[20]。

【参考文献】
  1 姚玉芬.癌症患者心理调查与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1999,14(5):47.

2 曾莹.癌症患者心理障碍分析与护理干预.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9.

3 吴晴,王崇顺,周小寒,等.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癌症,1998,17(5):380.

4 陆敏,徐荷芬,夏媛媛,等.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87.

5 董毅,邵厚云,刘魏.癌症患者的抑郁调查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4):235.

6 Buccheri G.Depressive reactions to lung cancer are coitiitin and often followed by a poor outcome.Eur Respir J,1998,11(1):173.

7 童亚芳.护士对癌症病人抑郁症的认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35.

8 陈秀梅,陈惠阳.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干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77-78.

9 蔡卓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4.

10 曹力,李黎.与癌症相关的抑郁症及其护理对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 (5):201.

11 Nan KJ,Wei YC,Zhon FL,et al.Effects of depression on parameters of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cancers.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5:268-272.

12 Tashiro M,ltoh M,Kubota K,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t anxiety,brain activity an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in cancer patients:a preliminary PET study CJ3.Psycholology,2001,10:54l-546.

13 Fredette SL.Breast cancer survivors:concerns and coping.Cancer Nursing,1995,18(10):35-38.

14 贺亚丽.癌症化疗患者心理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6(4):351-352.

15 虞汉梅.癌症病人治疗期的抑郁情绪评定.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305.

16 娄书花,李黎,马冬萍,等.心理干预对肿瘤化疗病人抑郁及胃肠反应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3,18(10):748.

17 罗秋华,傅志旋,荆雪宁,等.慢性疼痛与抑郁.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4):219.

18 昂秋青,王祖承.肿瘤与抑郁症.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3):138.

19 叶琴琴,杨亚娟,王冬梅.癌症患者抑郁状态的研究现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8):362-366.

20 McCork R,Pasacreta J,Tang ST.The silent killer:psychological issues in ovarian cancer.Holist Nurs Prat,2003,17:300-308.


作者单位:201108 上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作者: 顾莲花,孙莲芳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