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7期

青少年精神障碍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0例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与40例健康的青少年进行测试和比较。结论低亲密度、缺少娱乐和组织性的高矛盾性的家庭环境对子女患精神疾病有重要影响。【关键词】青少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0例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与40例健康的青少年进行测试和比较。结果 亲密度研究组(6.15±2.55)、对照组(7.58±1.35);娱乐性研究组(3.65±1.67)、对照组(4.40±1.57);组织性研究组(4.65±1.73)、对照组(5.83±1.78),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矛盾性研究组(4.00±2.2)、对照组(2.55±1.9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低亲密度、缺少娱乐和组织性的高矛盾性的家庭环境对子女患精神疾病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青少年;精神障碍;家庭;环境

众所周知,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个性形成及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3]。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和健康青少年家庭环境的对照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探讨影响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环境的因素,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切入点,这对营造一个健康、有益的家庭环境,培养身心健康的子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组  2006年1~8月在宁波市康宁医院住院的4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入组标准:[1]年龄15~24岁,其中男22例,占55%;女18例,占45%;平均年龄(18.90±2.53)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4例,占10%;高中文化17例,占42%;初中文化19例,占47.5%。已停止学业的17例,占42.5%,其中8例因为发病而休学,占休学人数47.1%。其中精神分裂症17例、焦虑症8例、抑郁症6例、强迫症2例、情绪障碍7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均为首次住院治疗,病程最短30天,最长960天,平均发病年龄17.4岁。均与父母共同生活。

    1.1.2  对照组  来源于本市某中学在校求读高二学生,自幼在宁波生长与父母共同生活,无精神障碍、无严重躯体疾病,平均年龄18岁,其中男26例,女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家庭环境量表(FES)系MOSS等于1981年编制,本研究采用费立鹏等人的第三次修订版[4],共90个条目,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10个因子,每个条目有“是”和“否”两个答案,分别计1分和2分,然后根据各因子分的计算公式统计因子分。

    1.2.2  测量方式  将量表以问卷形式发给研究对象,在统一指导语下,由研究对象笔答所有项目。对不能理解的条目或句子,由研究者作具体指导,但不给予任何暗示。

    1.2.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量化后,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一般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用t检验比较。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FES-CV各因子均分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FES-CV的亲密度、娱乐性、组织性3个因子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矛盾性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即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家庭环境各因子均分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娱乐性、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见表1),其余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内不同诊断、年龄、文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娱乐性、低组织性、高矛盾性。与文献中焦虑组家庭环境的结论相似[5]。

    低亲密度说明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友爱、关心和支持,当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困惑、痛苦无处宣泄,长期淤积,形成慢性刺激源,容易产生情绪的不稳定、孤独等。

    青少年生活在缺乏自由民主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家庭,容易使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里缺少欢乐。父母安排活动少,或很少带孩子外出游玩,影响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中的表达能力,与周围人群交往困难,阻碍个体的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低组织性家庭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毫无目的,责任分工不明确,家庭结构松散[4],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规则。

    高矛盾性的家庭使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相互攻击、相互指责的环境,其与低亲密度一致,使他们过多地体验紧张、恐惧、孤独、不安全感。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期不良的家庭环境易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从而为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6]。大量的研究都证明,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是针对某一疾病的。它们之间并无特定的关系,要让子女们身心健康,让其生活在和谐、温馨家庭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6]。

【参考文献】
  1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等.父母教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08-209.

2 王宇中,冯丽云,王志铭,等.医学生神经症病因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32-234.

3 吕锋,高华,梁家国,等.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的多因素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2):122-123.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5 周明,朱焱,谢爱明,等.焦虑症患者发病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中华护理杂志,2005,6:406-408.

6 高华,吕锋,朱孔香,等.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的对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6):633-634.


作者单位:315201 浙江宁波,宁波市康宁医院十病区

作者: 杨红英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