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8期

临床护士的职业性损伤及防护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论文就临床护士常见职业性损伤进行分析: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和心理性损伤是职业性损伤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职业性损伤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和提出防护措施。说明科学地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切断传播途径,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加强高危人群防护等措施,能有效地防......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论文临床护士常见职业性损伤进行分析: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和心理性损伤是职业性损伤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职业性损伤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和提出防护措施。说明科学地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切断传播途径,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加强高危人群防护等措施,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发生,提高临床护士健康水平。

【关键词】  护士;职业损伤;防护对策

      Professional damage of clinical nurse and protective measure

    PENG Feng-qin.Wuyunshan Sanatorium of Hangzhou,Hangzhou,310008,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nurse common professional damage:The physical damage,the chemical damage,the biological damage and the psychological damage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of professional damage,and aims at the primary factors of the professional damage to carry on discussion and proposes the protective measure.expatiate that scientific enhance occupational safety education,enhance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reduce needle  puncture wound,cut-off dissemination way,reasonably arrange manpower,physical resource,enhance high-risk group protection,can effectively prevent or reduce professional damage occurrence,raises the clinical nurse health level.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protection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临床护士频繁地进行护理操作,实施侵入性治疗和护理,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有可能意外地被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身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黏膜,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1]。护士的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和防护措施落实不严,可致使护士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2]。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防护。

    1  临床护士职业性损伤潜在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时,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具和锐利器械刺伤,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比率为0.3%[3]。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研究表明: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4]。

    1.2  化学因素

    1.2.1  细胞毒性药物  其毒副反应主要有对骨髓的抑制,生殖系统的影响及过敏反应。药物通过气化经皮肤、呼吸道吸收。护士在准备药液时不慎暴露的剂量虽少,但经常频繁接触会因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使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加,而且有致畸、致癌的危险。Hirst的研究表示:配置环磷酰胺、顺铂的护士尿液中可监测到该药或其代谢产物,且药物持续5天以上才消失[5]。护士孕前和孕期接触抗癌药物,会对胚胎及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并使妊娠并发症、妊娠剧吐、妊娠贫血及自然流产、先天畸形的危险性增加[6]。

    1.2.2  化学消毒剂  长期接触各种消毒剂易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严重者可致癌、致畸。常用的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剂等是用于空气、地面和物品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7],严重的可引起哮喘、变态反应及胎儿流产等。

    1.3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乙肝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临床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和治疗时均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抢救急诊创伤患者时,因争分夺秒,特别是实施抢救开始的前15 min,一些预防措施(如戴手套、面罩、口罩和隔离衣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存在较高的职业性暴露[7]。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HIV的感染率为0.1%[8]。

    1.4  心理因素  临床护士的心理性危害主要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轮班及生活不规律有关。护理人员编制普遍不足,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尤其夜班护士,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忧郁等疾病[9]。

    2  防护措施

    2.1  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  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防范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制订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提高防护意识,减少和防止职业损伤的发生。

    2.2  物理性因素防护

    2.2.1  预防针刺伤  正确执行操作,安全使用针头和锐器。用后的锐器安全销毁,制订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严格遵守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及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同时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随访观察。如疑有特异性感染时上报院感染科,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预防[10]。

    2.2.2  合理使用医疗器具,尽可能改进医疗器具,完善防护设施  医疗器具有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等,但是如不能合理使用,仍不能阻止和减少锐器伤害的发生,保证操作者的安全。因此,减少锐器伤害的关键,是每一位操作者要按安全程序使用锐器[11]。

    2.3  化学因素防护

    2.3.1  化疗防护  熟悉并掌握细胞毒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及排泄方式等。化疗药物为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在打开粉剂安瓿、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等操作时均有看不见的药液溢出,可形成有毒性气溶胶或气雾[12]。配置药物时,护士应戴十二层纱布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罩。有条件的医院配有配制中心或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由于操作时柜内可形成负压状循环气体,可避免药物在空气中弥散[13],配制室内要有良好通风设备。化学性废弃物要严格管理。用过的废安瓿小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放置于有特殊标记的密封厚塑料袋内,防止药物挥发。

    2.3.2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操作规则合理使用。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减低空气中的浓度,减少呼吸道刺激。进行消毒操作时,戴橡胶手套,可有效避免皮肤与消毒剂的接触,以免引起接触性皮肤炎或湿疹等皮肤病的发生。

    2.4  生物因素防护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均应佩带乳胶手套和口罩。遇特殊感染患者穿隔离衣、戴眼罩,同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洗手。勤洗手是控制交叉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前后及操作前后洗手的制度。如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眼中或脸上,应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颜面部,用抗菌液做好眼的清洗和保护工作。工作服或私有物品染上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2]。

    2.5  心理性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配备充足,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尽可能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状态,采用弹性排班,以保证护士的休息和体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专科学习,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注意合理休息和营养,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学会自然心理疏导,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从而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1-153.

2 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50-651.

3 Secff LB.Hepatitis B from a needle stick injury.Ann Intern Med,1991,115:411.

4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务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5 杨方英,刘丽华,周慧娟.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45.

6 罗洪,陈影波.医院的环境污染及防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50-451.

7 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718.

8 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9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

10 戴琴,冯正直,谢刚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88-490.

11 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0-153.

12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出版社,1999,184-185.

13 毛秀英,郭娜,于荔梅,等.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09-812.


作者单位:310008 浙江杭州,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

作者: 彭凤琴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