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9期

青霉素快速皮试仪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青霉素快速皮试仪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传统青霉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法与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法作对照并观察记录。结果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霉素快速皮试仪准确性高,效果可靠,安全、无痛、省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青霉素快速皮试仪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传统青霉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法与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法作对照并观察记录。结果 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霉素快速皮试仪准确性高,效果可靠,安全、无痛、省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青霉素快速皮试仪;药物过敏;治疗应用

      随着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我们医务人员的一项首要任务。传统的青霉素皮试方法,患儿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也确实给患儿增加了许多痛苦。为减少患儿的痛苦,增进患儿的舒适程度,我科于2006年7月引进了上海伊部电器有限公司的QY-IA型青霉素过敏快速皮试仪。并采用传统青霉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法与青霉素快速皮试仪试验法作对照并观察记录,分析其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对2006年9月~2007年2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424例患儿行临床试验,男254例,女170例,年龄1.5个月~13岁。<1岁90例,1~3岁127例,3~4岁98例,4~7岁84例,>7岁25例。患儿均无青霉素过敏史及其他药物过敏史,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1.2  方法  将42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试验,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法为试验组,传统青霉素皮内试验法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分别做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和皮内试验,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局部体征及全身反应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

    1.2.1  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法  取注射用水(严禁用生理盐水)将青霉素稀释成每毫升含1万u浓度的试液,用注射用水棉签擦净前臂内侧皮肤(忌用乙醇),在电极板负极的方形头子上滴上配好的试液1滴(0.1 ml即1000 u),中间圆形正极上滴注射用水1滴,将电极板束于前臂内侧面,按下“开关”、“工作”键,此时数码管数点闪亮。受试5 min后蜂鸣器自动报警“试毕”。此时取下电极板,再经5 min后观察皮肤反应情况。阴性:在青霉素及注射用水的电极板下试验处皮肤充血和压迹程度相同,1~2 min消失,全身无反应。阳性:试验处皮肤出现明显突起的风团或大丘疹,周围充血或不充血。部分患儿伴有臂部痒、刺、灼、压等感觉或全身反应,为强阳性[1]。为防止青霉素迟发性变态反应,须继续观察5 min。

    1.2.2  青霉素皮内试验法  将青霉素溶于生理盐水配制成每毫升含500 u浓度的皮试液,每次取0.1 ml(即50 u)做皮内试验,20 min后观察皮肤反应情况。阴性:皮丘大小无改变,周围无红肿及全身反应。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 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2]。

    1.3  使用皮试仪的注意事项  (1)为了合理使用药物,充分发挥药效。防止发生变态反应,在做皮试前必须详细询问患儿的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并做好对发生变态反应者的抢救准备工作。(2)仪器每天使用前应检查各部分正常后方可正式使用。电极布必须保持清洁,每次更换。电极的电极头应保持清洁,每日用纱布将电极头上污垢、氧化层擦净,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2  结果

    将所得数据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种皮试方法效果无差异。见表1。表1  两种皮试方法结果比较

    3  讨论

    青霉素过敏快速皮试仪的原理:青霉素钠溶液中的苄青霉素带有负电荷,在一定稳压电流作用下,可将青霉素无痛导入皮内和体内蛋白质结合变成抗原,从而达到过敏试验的目的[3]。对青霉素过敏者,在电极板下的皮肤上可看到阳性。

    传统青霉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法为有创技术操作,其皮试结果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及患儿合作程度的影响,可疑阳性发生率高,限制了患儿对青霉素的应用,影响了治疗。另外,皮试液注入体内后无法取出,对高度敏感者是一种潜在危险。采用青霉素过敏快速皮试仪时皮试液不直接注入体内,一旦发现有过敏征象,可立即停止操作,避免严重后果发生,可确保患儿的安全。且快速过敏皮试仪操作简便,患儿无痛苦,无污染,家长满意,儿童较易接受;省时、方便、缩短了患儿及家长的等待时间;更为护士减轻了工作量,大大节省了护理人力资源;准确性高,效果可靠,尤其是小儿皮肤柔嫩富含血管,使用青霉素过敏快速皮试仪可降低假阳性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戴宝珍,陶祥龄.护理常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2-253.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5.

3 张宪安.实用药源病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7,141-142.


作者单位:563003 贵州遵义,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作者: 杨平,王燕,王章琴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