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5期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面的对策。方法将确诊为AMI并选择适合溶栓治疗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重点对在护理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事项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对100例AMI溶栓治疗病例的选择、治疗过程中的严密观察和连续性护理,取得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面的对策。方法 将确诊为AMI并选择适合溶栓治疗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重点对在护理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事项进行总结。结果 通过对100例AMI溶栓治疗病例的选择、治疗过程中的严密观察和连续性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 此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溶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心肌严重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治疗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病的病死率已明显降低。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月共对100例AMI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在治疗和护理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溶栓治疗选择标准  AMI诊断符合下列3项中2项:(1)心绞痛持续发作超过30 min;(2)心电图符合心肌梗死动态改变;(3)心肌酶明显增高,符合AMI动态变化。

  12  溶栓治疗禁忌证  (1)年龄大于70岁;(2)任何脑血管发作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任何部位有出血倾向者;(4)6个月内有大手术史;(5)血压≥170/110 mmHg;(6)对扩容和血管加压剂无反应的心源性休克者。

  13  溶栓治疗病例的选择  针对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月急症收治的AMI患者中符合标准的100例,男74例,女26例;年龄38~69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广泛前壁38例,下壁34例,下壁+正后壁或右室18例、高侧壁10例。

  14  用药方法

  141  静脉溶栓方法  溶栓前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下壁加做V7~V9、V3R~V5R导联心电图。检查大小便常规及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肝肾功能。溶栓治疗药物选用尿激酶(22万u/kg),应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每1 u尿激酶加1 ml 09%氯化钠溶液)。其中2/3量10 min内静脉快速注射,余下1/3量20 min内静脉滴注,禁止渗出至血管外。

  142  判断血管再通疗效标准  (1)主要标准:开始应用溶栓剂2 h内或任何一个30 min间期内,前后心电图比较,抬高的ST段后者较前者回落≥50%;CK或CK-MB酶峰提至距发病后的14 h以内。(2)次要指标:开始治疗后胸痛迅速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开始治疗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15  溶栓治疗AMI常见并发症

  151  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冠状动脉再通的一个临床指征。但是再灌注时可损伤心肌细胞,多有出现室早或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本组62例(室早30例,心动过缓17例,室速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一般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溶栓后30 min,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心电图变化,一旦发生心律失常要即刻处理。特别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往往会被忽视而加重病情,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从而使患者出现不良后果。

  152  心源性休克  AMI患者最重要的病理变化是心肌功能等丧失,造成心功能不全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其临床病死率高达85%,如休克不能及时纠正还会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AMI患者处于全身严重低灌注状态,表现为肢端湿冷、发绀,特别是右心室梗死时。本组39例发生。

  153  溶栓后出血  有高血压病史者,脑血管存在脑出血的潜在危险,服用阿司匹林或机体应激反应容易发生消化道出血,故对此类患者溶栓也应慎重。

  2  护理方法

  21  溶栓前的准备  静脉溶栓疗法在心肌梗死3~6 h内,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灌注后,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改善预后,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1]。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尽可能缩短发病后开始溶栓的时间。因此溶栓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备齐,各种抢救器械运行良好,特别是心电监护与电除颤。将电除颤仪放置在患者床边,导电液、电极片等放置于取用方便处,将各种参数调节到最佳备用状态,以利于及时除颤。吸氧是治疗AMI必须基本措施之一。因为合理的吸氧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供氧,缩小梗死范围,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吸氧对减轻呼吸困难、胸痛、发绀以及焦虑、恐惧等也有积极作用,兼有治疗和心理双重效果,因此给予持续吸氧,氧流量2~4 L/min为宜。

  22  建立双静脉通道并调控输液速度  患者同一上肢建立双静脉通道,另一上肢测血压,其中一条通道选用静脉套管针,在套管针与输液管之间连接三通装置,另一条静脉通道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以尿激酶150万u加09%氯化钠溶液150 ml,30 min内滴完,其中前10 min滴入2/3,后20 min滴入1/3,防止因给药过慢降低疗效。

  23  动态监测心率、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采用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情况是溶栓直接保障措施。冠脉再灌注时可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常常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及时记录,以供医生参考。熟练掌握严重心律失常的图形,观察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对于室颤要及时判断,迅速除颤。

  24  心衰的早期发现  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脉搏细速时应立即将患者改半卧位,吸氧,心肌梗死时动脉血氧张力下降,吸氧可以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死区。准确记录出入量,按心衰护理,也可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对AMI患者24 h内每小时测量血压1次,如发现血压有下降趋势时,每5~30 min测量1次。要注意每隔2 h检查心肌酶谱,以判定血清CK-MB酶峰是否提前出现,每日检测2次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的25倍应及时调整。

  25  心理护理  患者总认为自己病情严重,有强烈的濒死感和求生欲,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心理等,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病情与情绪的利害关系,安慰患者,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使用语言非语言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触摸与暗示等来缓解紧张情绪,使其处于接受的、稳定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救治护理效果。必要时可采用药物如安定进行镇静治疗。

  26  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AMI的重要一环,在发病的急性期(10天~2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如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第3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在急性期谢绝探视,以免心情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27  饮食与大小便护理  AMI患者在饮食上要给予低热量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因患者多卧床,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故应给患者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食,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急性期为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天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28  密切观察溶栓前后的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  AMI患者经溶栓后有出血的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皮肤、黏膜有无瘀斑和瘀点;有无血尿、呕血或咯血,特别要注意神志及瞳孔的改变,可初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要避免反复肌肉注射和血管穿刺,必要时作穿刺后按压穿刺部位10 min。在输液时应用套管针,减少穿刺次数,发现出血后要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4.


作者单位:272000 山东兖州,兖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作者: 范现汝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