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0期

1例液体外渗致新生儿足背皮肤坏死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新生儿液体外渗皮肤坏死各种原因致使药液渗漏到血管外组织,引起的局部软组织及神经、肌腱、关节等损伤,称为渗漏性损伤。儿童发生渗漏可占穿刺静脉的11%~58%,0。24%出现渗漏性皮肤坏死。我科发生1例因液体外渗致新生儿足背皮肤坏死,这是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余年来第一次碰到,现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新生儿 液体外渗 皮肤坏死

    各种原因致使药液渗漏到血管外组织,引起的局部软组织及神经、肌腱、关节等损伤,称为渗漏性损伤。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可引起严重的、甚至不可逆的后果。儿童发生渗漏可占穿刺静脉的11%~58%,0.24%出现渗漏性皮肤坏死。我科发生1例因液体外渗致新生儿足背皮肤坏死,这是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余年来第一次碰到,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5天,因“发现全身皮肤黄染11天、气促、鼻阻1天”,于2007年2月5日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入院。当日在其左足背静脉穿刺留置BD公司24G留置针,用3M透明肤贴固定,内踝再用小夹板固定。每天治疗液输毕,肝素钠稀释液常规封管,穿刺部位无异常。2月8日同前几日行静脉输液治疗,以6滴/min用滴注泵泵入。在输液期间,患儿曾烦躁哭闹,家长和护士都认为是患儿鼻阻、饿了,也曾检查过左足穿刺部位,未发现异常。更换纸尿裤时,才发现左足及踝关节肿胀,立即拔出留置针。拔针时未发现皮肤破损,只见约5 cm×5 cm范围皮肤红肿,左侧小腿肿胀。之后左足背中心出现1 cm×1 cm范围的皮肤破溃,表面渗液,边缘呈紫色,周围有3个水疱,可见黄色渗液。立即给予百多邦、25%硫酸镁外敷,远红外线灯局部照射,左腿抬高。次日,左小腿肿胀明显减轻,足背皮肤破溃仍有渗液。治疗方案:(1)全身抗感染治疗(静脉用抗生素4天,口服抗生素10天)。(2)局部对症治疗:贝复剂(表皮生长因子)局部湿敷1次/d;聚胺酮碘局部湿敷1次/d;远红外线灯照射2次/d,以促进水肿吸收。2月10日,患儿左小腿基本无水肿,左足背皮肤破溃处渗液明显减少,水肿范围明显缩小,约3 cm×3 cm,水疱行无菌穿刺引流。2月14日,水肿范围1.5 cm×1.5 cm,中央出现0.2 cm×0.2 cm苍白区,停用远红外线灯局部照射。2月19日,无水肿,部分结痂,中央苍白区无变化。2月21日,出现两处结痂(1.2 cm×1.2 cm和0.2 cm×0.2 cm),较大结痂中央苍白区无变化,停用聚胺酮碘局部湿敷。3月7日,小结痂脱落,较大结痂缩小为0.9 cm×0.9 cm,中央苍白区缩小为0.15 cm×0.15 cm。3月24日出院时,结痂为0.7 cm×0.7 cm。出院后治疗:隔日换药1次(生理盐水冲洗后贝复剂湿敷)。5月10日,结痂脱落,遗留瘢痕,但活动不受限。

    2   讨论

    新生儿皮肤解剖特点:新生儿皮肤同年长儿一样由表皮、真皮、皮下层组成,但其表皮的角化层很薄,易于脱落,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发育不良,基底膜细嫩而疏松[1],皮肤的屏障作用弱,当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后,易引起皮肤的损伤。

    远心端静脉发生外渗的机会明显高于近心端[2]。这可能是由于肢体远心端的静脉瓣膜数较近心端多,血液流经瓣膜时产生涡流,容易使血小板聚集于瓣窦内相互粘合成为血小板聚合体,随后纤维网状物堆积,引起更多血小板沉积,最终形成血栓;血栓的形成一方面可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成为炎性水肿发生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纤维蛋白溶酶溶解血栓的同时,静脉壁和瓣膜功能受损易产生炎性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和液体外渗[3]。而且远心端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液流速缓慢。

    仪器造成的损伤。输液泵及微量注射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运用齿轮旋转产生压力来控制输液速度。由于机械原因,输液泵及微量注射泵并非是将液体匀速地注入血管内,这就造成输液速度与血液流速存在差值,当输液速度大于血液流速时,血管壁内侧压力上升,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同时也使血管壁失去正常的血液供应。上述因素均可使血管内膜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4]。随着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广泛应用,静脉留置已得到患儿家长及儿科护士的普遍认可。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肝素帽螺纹口嵌入局部皮肤,引起局部的疼痛和皮肤压疮现象。随着3M弹力带的普遍应用,压疮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外周静脉留置,用6 cm×7 cm无菌自粘敷贴固定,外加3M自粘弹力包带包扎一圈(头皮静脉除外)91%产生压疮,手背、足背、关节部位压疮的发生率高于头皮[5]。

    由此看来,造成此患儿左足背皮肤不可逆的损伤是因为:(1)仅仅考虑了留置针固定牢,在透明敷贴再缠绕布胶布,既影响了穿刺皮肤的观察,也使局部静脉内压力增高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2)过分依赖家长和相信仪器的报警:认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会精心照料,患儿有什么不舒服会马上通知护士;况且液体输入有什么故障,输液泵会报警。当天输液泵未报警。(3)床旁交接不仔细:患儿出事当天,出蓝光箱身着棉裤。交接班时只见患儿安静,输液泵滴注通畅,没有查看穿刺部位有无异常。从近4天各种因素的持续影响,当天达到最大,致使液体大量渗漏,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的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使其营养代谢障碍,表现为充血、水疱,继之苍白,并出现局部皮肤机械性损伤。

    此教训提醒儿科护士既要掌握新知识新方法,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不论采用何种固定方法,每天都应注意对注射部位的观察,以免增加患儿的痛苦及家长的恐慌。

   

【参考文献】
  1 张宝林,王宝琼.实用新生儿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8-39.

2 蔡荔.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57-58.

3 陈主初.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3-324.

4 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8-129.

5 叶惠琴,魏丽君.小儿外周静脉留置局部压疮的预防.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92-93.


作者单位:400020 重庆,解放军第324医院儿科

作者: 陈晓熹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