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12期

预防接种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预防接种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疫苗的储运、预防接种前后不规范的操作等都可能影响接种效果或引起副反应。减少预防接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的有效措施是严格掌握操作规程,熟识疫苗的使用方法、剂量、浓度、接种途径、接种前后注意事项。做好预防接种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确保接种安全,确保儿童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预防接种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疫苗的储运、预防接种前后不规范的操作等都可能影响接种效果或引起副反应。减少预防接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的有效措施是严格掌握操作规程,熟识疫苗的使用方法、剂量、浓度、接种途径、接种前后注意事项。做好预防接种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确保接种安全,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降低风险。

【关键词】  预防接种 危险因素 安全接种


    预防接种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疫苗的储运、预防接种前后不规范的操作等都可能影响接种效果或引起副反应。

    1  预防接种危险因素

    1.1  疫苗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1.1.1  疫苗自身因素  疫苗生物学特征、制造工艺、疫苗中的附加剂、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这些因素可不同程度引起接种反应[1]。

    1.1.2  疫苗的运输  运输疫苗过程中未按要求使用冷藏设备。

    1.1.3  冰箱的管理情况  未按要求监测冰箱温度,不能及时了解冰箱是否在正常运作,疫苗能否在规定的温度内保存;冰箱中混杂存放私人物品。

    1.1.4  对使用中的疫苗管理不当  未用完的疫苗存放超过规定的时间,效价下降,暴露在空气中也容易被细菌污染,会产生无效接种或引起接种后反应。

    1.2  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1.2.1  接种现场及接种时间选择不正确  如果接种场所窄小拥挤,空气不流通,容易造成受种者的心因性反应。如果疫苗被阳光直射,或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接种,这样会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活疫苗,导致无效接种。空腹饥饿或剧烈运动后接种,容易造成晕针。

    1.2.2  受种儿童体位固定不当  儿童因害怕打针难以主动配合完成接种工作,在注射过程中乱动,造成针头移位或脱出,造成损伤。

    1.2.3  不规范的操作  (1)无菌操作意识不强,接种人员操作中不戴口罩。(2)消毒方法不当或消毒部位不规范。75%酒精消毒接种部位,在接种过程中如果酒精与活疫苗直接接触就会杀灭疫苗,导致无效接种。用2%碘酊消毒会杀灭活疫苗。接种部位消毒范围小,扫把式的消毒,消毒区用手触及,都是不规范的操作,容易引起感染。(3)接种途径错误:各类疫苗的接种途径不尽相同,且有的疫苗因接种剂型不同,接种途径亦不一致,在实施中稍有疏忽,即因接种途径错误而影响免疫效果。例如:含氢氧化铝佐剂疫苗,一般注射深部肌肉,如改作皮下注射就会影响免疫效果,也会加重不良反应乙肝疫苗注射于臀部,影响药物的吸收。(4)接种剂量不准确:在相同的接种途径下,接种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随意减少或增加剂量都会影响产生免疫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接种次数未完成全程免疫,可影响免疫效果。接种次数过多,可加重反应[1];②注射器不配套:注射器内残留量多,使注射剂量减少,影响免疫效果。针管与针头接触不良,造成疫苗外溢,剂量不够;③稀释液不配套:造成抽取稀释液减少或过多;④百白破类吸附剂,易沉淀,在使用前未将疫苗摇匀,会造成人份疫苗间抗原浓度高低不等。

    1.3  预防接种后的危险因素  (1)接种后未按要求观察30 min,发生反应未能得到及时处理。(2)接种前后未进行正确的指导:如服脊灰糖丸后30 min内喂奶或饮热水,有的接种完回家后,在接种部位上热敷,这些现象会致使抗原被灭活。

    2  预防接种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2.1  疫苗储存运输过程中危险因素的防范

    2.1.1  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  冷链设备专物专用,专人管理,并保持清洁,每日监测冰箱温度2次,建立冷链设备维修档案和维修记录。

    2.1.2  加强疫苗的管理  使用前认真检查疫苗的质量,检查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内有摇不散的凝块,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缝的疫苗或冻结过的DPT、HepB,一律不得使用。对安瓿开启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棉球冷藏,并记录开启的时间,活疫苗超过30 min,灭活疫苗超过1 h,应将疫苗废弃。

    2.2  预防接种过程中危险因素的防范

    2.2.1  接种场所应安排在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地方  接种室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月进行接种环境的消毒效果监测。在空腹饥饿或剧烈运动后最好不要进行接种。

    2.2.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接种人员操作中应洗手、戴口罩。用75%酒精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 cm,待干后再接种。避免消毒剂杀死活疫苗,禁用2%碘酊消毒皮肤。

    2.2.3  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  接种人员必须明确各种疫苗的性质、接种对象、途径、部位、剂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详细阅读疫苗说明书。接种前严格核对疫苗的名称,并充分摇匀,认真核对接种儿童姓名、年龄、疫苗、接种证登记内容是否相符,接种后交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有关事项。

    2.2.4  做好接种儿童的管理  接种前护理人员以和蔼的语言引导儿童,减轻儿童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以主动配合接种;对于不配合的儿童,指导家长固定儿童体位的正确方法,避免在注射过程中乱动,使接种顺利完成。

    2.2.5  规范抢救药品和无菌注射器的管理  抢救药品做到专柜放置,药物针剂盒内外要一致,药品标签要保持清楚,并实行专人管理,每月质控,使抢救药品在有效期内,以备过敏反应发生时有效使用。无菌注射器存放在清洁干燥,距地20 cm的柜里,专柜放置,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采用先领先用的原则,确保无菌注射器在有效期内使用,保证安全接种。

    2.3  预防接种后危险因素的防范  (1)做好健康教育,减少医疗纠纷:接种后应告知家长,受种者应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 min。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2)接种后嘱要注意休息,不要跑跳过多,多喝开水。保护注射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搔抓,避免引起局部化脓感染。(3)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2],避免纠纷的发生。如注射DPT的局部红肿与发热反应的程度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加重[1]。个别儿童接种疫苗后,接种部位可能出现轻微红肿、疼痛,低热等。个别反应较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  讨论

    在预防接种中,存在着许多已知未知的危险因素,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关键在于增强预防接种人员对预防接种危险因素的认识,识别并确定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明确在预防接种工作中被忽视的工作环节,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就能自觉依照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认真地工作。

    对预防接种危险因素的防范在于不断提高接种人员的业务素质,对预防接种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培训。严格掌握操作规程,熟识疫苗的使用方法、剂量、浓度、接种途径、注意事项,接种前后做好知情告知。做好预防接种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确保接种安全,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 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69-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3,24.


作者单位:515041 广东汕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预防接种门诊

作者: 吴锦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