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5期

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进展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癌症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心理因素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多种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便为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癌症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心理因素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多种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便为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癌症;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因素对恶性肿瘤的发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目前癌症仍占死亡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据不完全统计,癌症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办法,并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癌症患者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及时的干预和帮助,使患者了解“癌症并非是不治之症”,只要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充分调动个体的各种积极因素,挖掘潜能,不少癌症是可以治愈的。晚期或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也可以借助现代医学技术,缓解痛苦、延长生命。

    1  癌症患者心理特征的研究

    1.1  癌症患者的心理类型

    1.1.1  乐观型  这类型的性格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和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1]。其中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亚型:(1)绝对乐观型,这类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恶性肿瘤之后一般都会较坦然的接受,而且对于自己所患疾病的病程和预后都十分了解,甚至能够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就能够很快的独立从获知患病、病情恶化等震惊中恢复过来,会很快调整自己,使心理状态保持在一种良好状态;(2)条件乐观型,这类患者之所以乐观是因为自己有所寄托,把自己的康复以及积极配合治疗的动力完全寄托在一件事情或几件事情,当这个支柱消失,该患者就转为消极。因此积极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该患者所依托的支柱。

    1.1.2  消极型  这类患者当得知自己患上恶性肿瘤之后就一蹶不振,这种消极很大程度是因为死亡阴影的笼罩。患者认为患上恶性肿瘤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死亡;总觉得死神在不停地向其招手,整天提心吊胆,担心某个时间会突然死去,甚至将治疗中的一些正常反应看做是死亡将近的征兆,从而很容易发展为神经质,严重影响身体的各项正常功能。

    1.2  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阶段  唐金珍等[2]研究发现住院癌症患者有心理反应的7个阶段:否认期,恐惧期,悲观期,认可期,恢复期,接受期,丧失期。

    1.3  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吴玲丽[3]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测定住院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结果得出焦虑与抑郁呈正相关;焦虑、抑郁与情绪不稳定呈正相关,认为给予干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吴宏敏[4]发现癌症患者存在否认与孤独心理、恐惧与焦虑心理、抑郁心理、接受心理,并认为不同心理反应的轻重与患者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年龄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等因素有关。

    2  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2.1  健康信息支持  目前关于患者已经确诊患癌症后,能否将有关疾病的信息告知患者,尚存有争议。根据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癌症患者需求的研究[5]表明,癌症患者对病症信息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新确诊癌症患者中有84%的患者需要得到有关疾病大量的信息,尤其是与治疗和预后相关的信息。

    北京医院孙红等[6]通过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试验组在手术前和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比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在手术前和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的下降幅度远超过对照组的下降幅度(P<0.05)。从而得出结论:对围术期乳腺癌患者提供系统性信息支持,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2.1.1  病情告知方法  WHO提出一个策略,即有计划地分多次告知病情,使患者逐渐接受有关疾病的信息,缓冲心理的痛苦和压力,逐步面对现实,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对患者进行一次性的打击,使心理难以承受而陷于无助无望之中。具体实施如下:(1)应该告知患者哪些病情;(2)确定应分几个阶段进行;(3)每个阶段中应告知患者哪些情况;(4)有哪些令人鼓舞的消息;(5)下一步需要做哪些检查;(6)要做哪些治疗。

    2.1.2  告知病情时的注意事项  (1)应尽量给患者希望;(2)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欺骗患者;(3)告知过程中,应有充分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相关问题和宣泄情绪的机会;(4)告知病情时,一定要有主要家属在场,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心理的支持。

    2.2  情感支持  国外Houts对629名癌症患者心理需求的研究结果表明[5],在诸多需要中,情感需要是最强烈的。癌症患者的情感是经受了重创而飘忽不定,痛苦、悲伤、愤怒、绝望等负面的情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伴随着他们,严重地影响了癌症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必须引起医护人员高度的重视,动员社会支持网络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增强患者与癌症斗争的信心和希望。在癌症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处理。

    2.2.1  癌症诊断期  当患者刚刚接受自己患癌症的残酷现实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悲观消极反应,如否认、愤怒、敌意、恐惧、焦虑、悲伤、绝望等。此时,最需要亲朋好友的同情、关心、安慰、鼓励,最好用身边治疗效果比较好的病例做“现身说法”,帮助患者尽快面对现实,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争取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2.2.2  癌症治疗期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主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恐惧。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主要表现是坐立不安、思虑多、注意力不集中、不思饮食、严重失眠。恐惧有比较明确的原因,如对手术的创伤、疼痛、生命安全的恐惧;对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的恐惧;对手术后某些功能丧失的恐惧等。焦虑和恐惧可以交互作用,加重患者的心理反应。此时,亲朋好友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情感支持;医护人员应该将现代医学对治疗癌症的有关方法的新理念向患者解释说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以便有利于缓解负性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

    2.2.3  癌症恶化期  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被控制,病情有所缓解,情绪也稳定了。但是,好景不长,不少患者在复查时发现肿瘤复发、增大、转移等情况。绝大多数的患者精神崩溃了,绝望了,不再相信治疗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也不想再继续承受痛苦的折磨,拒绝治疗,等待死神的到来,有的患者暗暗寻求自杀的方法,以求得解脱。此时,特别需要强有力的情感支持:(1)稳定患者情绪;(2)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根据病情,制订新的治疗方案;(3)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止痛、维护好基本的生理需求、做好生活照顾和护理,让患者感到舒适;(4)尽量满足患者在饮食方面的需求,保证基本的营养摄入;(5)配合药物,消除或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6)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若有自杀倾向,不能让患者独处或离开看护者的视线,收缴有危险的物品,严防自杀事故的发生。

    2.2.4  癌症终末期  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器官、脏器功能衰竭,体能耗尽,出现恶液质,称为终末期。此时患者意识尚清楚,继续经受着躯体的痛苦和即将与亲人永别的精神折磨。患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了,死亡即将来临。此时,必须满足患者生命最后时刻的需求,给以心灵的慰藉,使患者安然平静地离去。(1)亲人陪伴,通知主要的亲朋好友亲临告别。(2)创造舒适安宁的环境。(3)静听患者最后的嘱托或留遗嘱。(4)保持患者的尊严。

    2.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属、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团体、工会等组织给予个体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和帮助,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密切的程度和质量[7]。社会支持是社会各种关系对个体主观和(或)客观影响力。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和实际的支持,如物质上的援助、社会团体的参与等;另一类是主观上体验到的,如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情感的支持及其满意度,这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7]。

    国内外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社会支持对应激下的个体提供了保护,对应激源起缓冲作用,有助于维护良好的情绪体验。国内对社会与癌症患者相关性研究资料显示,癌症患者获得比正常人高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8]。

    2.3.1  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  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对病情和健康水平给予评价性支持、护理技术支持、医疗器材支持等。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密切医患关系,鼓励患者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利用社会支持。

    2.3.2  家庭的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成员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物质经济保障和生活照顾。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主要成员要承担着精神、精力、体能、经济等多层面的负担和压力,必然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反应,当面对患者时又要表现出若无其事的姿态,平和乐观的态度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及其矛盾的心理冲突必然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作为医护人员,要理解同情家属的心情与处境,协调好家属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

    2.3.3  朋友、同事和社会团体的社会支持  亲朋好友和团体成员是患者不可缺少的社会网络,如果他们能经常看望,表示关心,给予安慰和鼓励,提供各种信息,给患者精神支持和物质经济上的援助,无疑会消除患者自卑感、无用感、被社会遗弃感等不良情绪,促进患者与社会的亲和力,提高自尊和自我价值。

    2.3.4  群体抗癌  目前很多临床专家和学者认为癌症患者绝不能“坐以待毙”,将“惧怕死亡”的心理转变为“追求生存”的欲望和行为,以建设性的积极态度与癌症抗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国内外相继成立了“癌症俱乐部”、“癌症协会”等旨在帮助癌症患者营造一个“群体抗癌”的氛围和环境,让一些已经获得显著临床效果的患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其他患者做“现身说法”,相互渲染积极的心境,坚定与癌症抗争的信念。

    2.4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原本是社会学的概念,它是相对于生命数量(寿命)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状态,即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

    2.4.1  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  (1)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高的患者比经济收入低的生活质量高;社会地位高的患者比社会地位低者生活质量低[9]。(2)癌症确诊期与治疗期:癌症治疗期患者比确诊期生活质量低。在治疗期间,由于手术的创伤、疼痛、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等,使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3)婚姻家庭状况:已婚的患者比未婚(离婚)者生活质量高;具有亲和力的家庭比缺少情感的家庭生活质量高。(4)疼痛:疼痛可以影响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躯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均因疼痛受到严重的影响,而降低生活质量。(5)人格因素:性格内向、敏感、抑郁的患者比性格外向、开朗、乐观的生活质量低。(6)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比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生活质量差[9],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癌症相关的信息了解的较多,相对的心理压力大,负性情绪多,影响生活质量。

    2.4.2  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措施  (1)定期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水平与状况。(2)实施手术治疗时,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打击,注意保护患者器官的功能和形象。(3)在实施放疗和化疗时,用科学慎重的态度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妥善处理好药物的副作用,将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4)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缓解疼痛。(5)调节好饮食,促进食欲,补充营养,增强体能。(6)帮助患者制定活动计划,在身体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参加文化娱乐活动。(7)尽力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给予充分的信息、情感和社会支持。(8)为患者创造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综上所述,癌症患者由于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心理反应复杂多变且以负性情绪为主体。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患者心理状态对癌症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的重要性,要善于调动各个方面的因素对患者施加积极的影响,帮助患者以稳定良好的心境与疾病头争。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迅速做出反应,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肿瘤,使肿瘤的治疗护理进入良性循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白桂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2):860-861.

2 唐金珍.探讨癌症患者心理发展阶段及护理.中国临床康复,2002,3(6):892.

3 吴玲丽.癌症患者心理状态与个性的评析及干预对策.护理与康复,2006,6(5):217-219.

4 吴宏敏.癌症病人的心理与多元文化护理.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6,16(3):252-253.

5 郑瑾.癌症病人身心需要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36.

6 孙红,郭红.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4.

7 刘茂英.社会支持在癌症护理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2):192.

8 付岚.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9.

9 马丽莉.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干预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76.


作者单位:310016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