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22期

职业危害的防护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医院是患者聚集的地方,并且是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场所,而医护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不得不暴露于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心理等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之中,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意识,防范职业风险。【关键词】职业风险。防护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职业接触而易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医院是患者聚集的地方,并且是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场所,而医护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不得不暴露于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心理等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之中,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意识,防范职业风险。

【关键词】  职业风险;防护

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职业接触而易感染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和结核杆菌等,一直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资料报道,在美国1981至1993年发现的30万艾滋病患者中,20万人死亡,其中6%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医师占14%,化验师占10%,输血工作者占8%,说明护士受感染的危害最大。有资料显示,我国约有6.9亿人正在感染或已经感染乙肝病毒,其中1.2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丙型肝炎是慢性血液传播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专家预测我国艾滋病感染者2010年可能达到150万~1 000万人。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着职业感染的威胁和挑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医学界对其常见职业危害相关因素及防护做了不少研究,现综合如下。

  1 常见危害因素

  1.1 意外损伤 护理技术操作中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传递频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调查指出:约11.7%的工作人员存在着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在可经针刺传播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90%。

  1.2 物理与化学因素 (1)空气消毒多采用紫外线灯管和消毒机进行消毒,医用250 nm的紫外线能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起到杀毒作用,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眼睛暴露其中,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眼、皮肤会引起灼伤、红斑、眼角膜炎、皮肤过敏,臭氧可刺激呼吸道引起黏膜水肿等不良反应。(2)各种消毒液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现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人体长时间接触会有灼痛感,有时过敏,挥发氯可引起眼胀痛、结膜炎、损伤呼吸道黏膜,引起胸闷气喘等不良反应,各种消毒灭菌剂在工作中应用较多。如污染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均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液,0.2%碱性戊二醛会引发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少数有致癌、致畸作用,一些挥发性消毒剂对黏膜有刺激。

  1.3 燃爆因素 室内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剂不可忽视,同时使用各种高频电器也是可能导致燃爆的因素,其他挥发性有机溶剂在工作中频繁接触,如酒精、碘酒,一般都不标示可燃性而易被忽视,应防止这类溶液沾湿而致燃爆。

  1.4 生物污染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以致罹患医院感染以及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常见感染途径:(1)锐器刺伤;(2)呼吸道吸入及皮肤黏膜损伤;(3)无保护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物,长时间停留在污浊的环境中。

  1.5 细菌毒素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裸露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毒副作用主要有骨髓抑制、致畸、致癌等严重后果。

  1.6 光污染 如激光不仅对眼睛、皮肤有损伤,还会引起反射性烧伤,错误照射等其他并发症。

  1.7 噪声污染 医疗仪器发生的频报警声,电流振动等噪声可引起护理人员头痛、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而出错。

  1.8 X线照射 长期接触X线防护不当,大量照射可对人体造成各种损伤,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降低,甚至诱发肿瘤,致胎儿畸形。

  1.9 电灼伤、化学药品烧伤 大量医疗器械的使用,因空气潮湿,连接不当及设备老化等原因导致漏电、短路现象,患者、医护人员因此被电灼伤,使用乙醇等消毒,未挥发干净,电切时产生火花易发生烧伤。

  1.10 医疗垃圾污染 包括医疗常规垃圾、生物危险性垃圾以及放射性垃圾,它们对医护人员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1.11 身心损害 何国平等[1]对护士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显示,一方面因护理工作责任大,技术操作多,工作不规律,工作负担重,另一方面缺乏组织及同行支持等使护士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外,工作量大,严肃紧张的工作环境,技术业务的日新月异,势必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高强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征。

  2 防护措施

  2.1 洗手 接触每一个患者前后均应用肥皂、流水彻底洗手,包括脱手套后。洗手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2.2 戴口罩和手套 必要时穿隔离衣,戴眼罩,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更应注意,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并彻底洗手。

  2.3 锐器伤的预防 锐器伤是导致职业性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因此锐器伤口预防尤为重要。污染的锐器用后立即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理,手持锐器时勿将锐利面朝向他人,以防刺伤他人,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在他人协助下进行,用过的注射器勿将针帽戴回以防刺伤自己,严禁徒手处理破碎的污染物品,在新护士上岗时,严格带教,规范每名护士的基本操作,规范患者生化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毒携带情况,并重点做好此类患者的安全防护。

  2.4 检验重点标本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检验标本应放在带盖的试管中,用密闭容器运送;所有的医疗废弃物,如一次性注射器、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等,均应放入专用容器中,送规定地点焚烧处理。

  2.5 乙肝疫苗的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有效措施。

  2.6 暴露后的处理 (1)皮肤黏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后,应立即用肥皂、流水彻底清洗;血液、体液进入眼睛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大量清水冲洗;(2)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挤出伤口的血液,立即用肥皂、流水清洗伤口,然后用碘酊消毒,注射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

  2.7 紫外线、臭氧的防护 紫外线、消毒机应在无人的条件下进行消毒,避免两眼直视,紫外线灯开关安在消毒室外,监测时穿防护衣,戴防护镜。

  2.8 化学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触到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消毒剂用后及时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时对人体造成危害。

  2.9 生物因素防护 防止操作时溅到皮肤、口腔、眼内。对重度感染,如乙肝、艾滋病应先灭菌再刷洗,操作完毕更衣并洗手,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水龙头应设脚踏式或感应式开关,洗手后自动烘干。

  2.10 其他防护 进行内镜检查、拔牙、镶牙、污体组织切片,手术等要与患者血液和体液接触时,要穿防护衣,戴口罩或眼罩,对检验标本要注意盖紧送化验室,标本要写明“小心血液”提防污染。

  2.1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在工作安排中,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缓解护士工作的紧张程度。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不断改善工作条件,简化运作的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3 小结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尽量减少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 何国平.护士工作压力源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3-854.

  

作者: 张他贤,万明慧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