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6期

基层医院烧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分析36例基层医院烧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原因,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真菌感染的护理措施。认为深度烧伤面积及创面愈合时间,机体防御机能降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深静脉营养,温湿环境,是基层医院烧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五大主要原因。护理的重点是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按时翻身,防止创面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分析36例基层医院烧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原因,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真菌感染的护理措施。认为深度烧伤面积及创面愈合时间,机体防御机能降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深静脉营养,温湿环境,是基层医院烧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五大主要原因。护理的重点是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按时翻身,防止创面受压潮湿,保持创面干燥,减少真菌感染的机会。

【关键词】  基层医院;烧伤;真菌感染;护理

烧伤患者由于需要长期联合应用抗生素等原因,造成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继发真菌感染是引起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近年来,烧伤继发真菌感染发生率逐渐增加[1],基层医院烧伤科医生由于对烧伤合并真菌感染重视不够,其真菌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可能更高。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其发生和降低死亡率,笔者观察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36例已确诊为真菌感染的患者,总结了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36例已确诊为真菌感染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5~82岁,平均45.5岁;单纯真菌血症10例,占27.8%;真菌与细菌复合感染者26例,占72.2%;患者尿常规检查真菌阳性者36例,单一真菌感染15例,占41.7%;二种及二种以上真菌感染21例,占58.3%;尿检测结果为白色假丝小酵母菌21例,尿检测结果有霉菌25例;创面分泌物培养有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18例,血培养和创面分泌物同时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14例,血培养为无菌生长18例。本组36例烧伤面积最大98%,最小54%,平均69%,发病时间以创面、尿常规等检查真菌阳性时间计算,最早在烧伤后第10天,最迟40天,平均16天。

  1.2 临床表现 (1)创面出血、坏死,为真菌血管炎所致,易与创面损伤后的淤血点相混淆,软组织缺血坏死可导致肢体坏疽,并呈进行性恶化,痂下脂肪坏死或皂化,出现干酪样病灶。(2)精神症状:患者有突出多变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忽而嗜睡、淡漠少言,忽而谵语、躁动不安,时而正常。常伴有腹泻、腹胀等多变的消化系统症状。(3)发热:单纯真菌感染均有高热,呈弛张热,最高39℃~40℃,伴寒战、咳嗽10例,咳痰8例,胸痛4例,口腔发现白色点片状物20例。(4)本组患者在血真菌培养阳性之前或同时,均出现局部真菌感染。其中创面感染12例,口腔黏膜感染10例,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7例,尿液和粪便真菌培养阳性分别为14例和8例。

  2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使用了抗真菌药物,有33例使用了伊曲康唑,10例采用了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其中12例死亡,24例患者痊愈出院,死亡率33.3%。

  3 原因分析

  (1)烧伤真菌感染平均发生在烧伤后16天,发生率在2.6% ~10.2%之间,平均6.3%。真菌感染导致烧伤死亡率明显增高[1]。烧伤患者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创面和肺部,大面积烧伤创面与创面长期不愈合是真菌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快速修复烧伤创面和全身抗真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2~4]。(2) 真菌为条件致病菌,正常人为其宿主,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但是当机体抵抗力低下,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因外界污染或原来寄宿于体内的真菌大量繁殖造成真菌感染。严重烧伤后机体防御机能下降,全身抵抗力降低,真菌感染机会增多;本组患者均为重度及特重度烧伤,烧伤后机体失去屏障保护作用,创面充血水肿、坏死,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烧伤后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以及内环境的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抗病防御能力降低,为真菌提供了入侵门户和内部条件[5]。(3)在烧伤感染的治疗中对于严重烧伤患者,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在所难免,再加上局部抗菌药物应用,由此导致微生态环境改变,促使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加[5,6],广泛、大剂量全身及局部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一些抗生素可能通过过度抑制细菌生长,间接促进真菌生长,某些抗生素具有直接促进真菌生长的作用[5~7]。本组病例烧伤后均使用了2种以上的广谱抗生素,最多5种,平均4种。这些抗生素大量、广泛的使用,导致机体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失去平衡,细菌不断被抑制和杀死,真菌得以生长繁殖,从而增加了对真菌感染的易感性[5~8]。(4)烧伤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导致大量液体渗出,使创面敷料、床单潮湿,利于真菌生长[2],本组36例患者除血真菌培养阳性外,还分别从咽、创面、静脉导管、尿液、粪便中培养出同种真菌,提示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环境污染,温湿环境使真菌易于在局部繁殖,当机体抗病防御能力降低时,就容易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而引起菌血症。温湿环境-局部真菌增殖-菌血症为本组感染的主要模式。本组中28例烧伤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发生在春秋潮湿季节,占77.8%。说明真菌感染发生与温湿环境明显相关。(5)长期深静脉营养可成为真菌感染的入侵途径和诱发因素。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可使烧伤患者免疫力更趋低下,成为烧伤后真菌感染促发因素[5]。

  4 护理对策

  4.1 一般护理 护理应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注意神志、脉搏和体温变化。

  4.2 创面护理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尽可能采取暴露疗法,局部可应用克霉唑软膏或两性霉素B溶液喷洒,清创后要及时保护创面,如创面敷料被浸湿或污染,应及时更换污染潮湿的敷料。严格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或消毒药物外涂。暴露、半暴露创面应保持环境干燥,密切观察创面情况,如出现分泌物增多、坏死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4.3 抗生素应用中的护理注意事项 静滴的抗生素须现配现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注意用药的时效性以保证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要掌握各种抗生素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以防意外发生。长期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观察口腔黏膜,防止真菌感染致鹅口疮。

  4.4 营养护理注意饮食卫生 因患者卧床,肠蠕动减慢,应给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饮食,以增强患者体质,促进疾病早日康复,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烧伤后尽早开始进食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促进黏膜代谢与生长,维持肠道组织结构与功能,预防菌群失调,防止细菌移位,减少肠源性感染的机会,同时可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9]。烧伤后如患者无恶心、呕吐症状,伤后即可进食,烧伤当日可进食500~1000ml。以清谈为主,宜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每次进食50~100ml适宜,以防引起急性胃扩张或加重消化道负担。

  4.5 切断医源性感染途径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尽量选择外周静脉,静脉留置针不能超过5天,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防止医院内感染和接触感染。注意无菌操作,接触创面的敷料、床单等物品应无菌,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病室应每天定时通风1~2次,使用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每日1次,用0.5%过氧乙酸擦拭病室内的物品表面,每天1次,床间距离最好>1m。预防感染,首先把患者安排在单房间内进行隔离,防止医院内感染,严格执行病室的消毒隔离制度是防止真菌医院内感染及复发的关键。

  4.6 换药后的敷料、床单处理

  4.6.1 敷料 焚烧敷料,包括创面内外层敷料,扩创时的坏死组织,放在有标志的黄塑料袋中焚毁。

  4.6.2 用后床单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弄脏的床单、被套,一个患者的床单被套单独消毒,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消毒液浸泡2h,然后送洗衣房清洗,经高压灭菌后备用。

  4.7 心理护理 掌握烧伤患者心理变化特点,做好烧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烧伤患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使烧伤患者安全渡过感染期,给予保护性隔离措施,因患者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并与家人分离,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规律,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患者表现为茫然、无助、不思饮食,要随时与患者沟通,真诚而自然的与患者接触,创造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交往环境,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心理疏导,耐心解释隔离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并与其家人沟通,取得合作。

  5 小结

  大面积烧伤患者愈合时间长,在治疗过程中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不可避免,但是,要严格掌握抗生素适应证,控制广谱抗生素应用的时间和种类,以防发生菌群失调。一旦发现真菌感染,原则上尽可能停用广谱抗生素。在春秋潮湿季节,应保持创面干燥,分泌物多时及时换药并更换渗湿的床单垫布,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内感染;创面多采取暴露或半暴露疗法,并用红外线烤灯治疗仪照射创面,预防创面长期受压潮湿,减少真菌繁殖的机会与条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尽可能采用肠道营养,避免长时间静脉营养,静脉营养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创面变化。

【参考文献】
   1 Horvath EE, Murray CK, Vaughan GM, et al. Fungal wound infection (not colonization)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burn patients. Ann Surg,2007,245(6): 978-985.

  2 Murray CK, Loo FL, Hospenthal DR, et al. Incidence of systemic fungal infection and related mortality following severe burns. Burns,2008,34(8):1108-1112.

  3 Ballard J, Edelman L, Saffle J, et al. Positive fungal cultures in burn patients: a multicenter review. J Burn Care Res,2008,29(1): 213-221.

  4 曾明,汪虹,付晋凤.烧伤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防治:13例病例总结。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3):163-164.

  5 彭丽,李志湘,欧阳忠秀,等.严重烧伤患者真菌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 当代护士,2008, 5:24-26.

  6 丛岩,岳枫.大面积烧伤患者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08,21(9):73-74.

  7 王全胜,杨运添,王强,等.32例严重烧伤后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1):82-84.

  8 刘秀玲,孙轶群.烧伤患者真菌感染死亡12例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888.

  9 邓德柱,练永芬,王全胜,等.严重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1):81-83.

  

作者: 王文玲,薛 平,陈新龙Δ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