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15期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71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的围手术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本组病例死亡2例,1例为不同部位动脉瘤出血,1例为术后出血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其余69例治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血管造影示栓塞成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的围手术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结果 本组病例死亡2 例,1 例为不同部位动脉瘤出血,1 例为术后出血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其余69例治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血管造影示栓塞成功。结论 术前积极有效的准备、术后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出现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居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3位,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1]。近年来,介入治疗由于创伤小、成功率高和恢复快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自2008年11月—2010年7月,我们开展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71例,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1例,男41例,女30例,年龄13~71岁,平均49.8岁。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前交通动脉瘤29例,后交通动脉瘤1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动脉瘤6例,多发动脉瘤3例。患者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项强直。其中伴意识障碍16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5例,视力下降2例,癫痫发作2例。全组共死亡2 例,1 例为不同部位动脉瘤出血,另1 例为术后出血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其余69例治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血管造影示栓塞成功。

  1.2 手术方法

  全麻后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型号与规格的微导管,在DSA监视下借助微导丝的导向作用通过指引导管超送至动脉瘤腔内,选择直径与动脉瘤体相当大小的微弹簧圈,沿微导管放入动脉瘤内,造影显示动脉瘤腔被微弹簧圈填满,载瘤动脉通畅。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警惕再出血: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加剧、恶心、呕吐,有无眼睑下垂、复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2]。当患者自觉头痛或头痛较前加剧,或表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恶心、呕吐时,应警惕再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2)严格控制血压:本组21例在监测生命体征时发现血压增高至160/100mmHg以上,立即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50mg加入50ml液体中静脉泵入,根据血压调节用量。(3)防治脑血管痉挛:本组71例术前均使用尼莫地平静脉泵入3~5ml/h维持至手术。应注意有无面色潮红、心率增快、胸闷不适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本组病例未出现使用尼莫地平不良反应。

  2.1.2 加强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切忌情绪激动,选择清淡的流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一切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因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讲解介入治疗的优点、方法和手术治疗的意义,告诉其术后注意事项及良好的转归,并列举同类手术的成功率或身边的实例,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及不安心理,保持情绪稳定。

  2.1.3 完善术前准备

  (1)检验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常规检查,重点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及凝血功能;(2)皮肤准备:对患者会阴部、双侧腹股沟进行备皮,检查穿刺部位是否清洁,有无皮肤感染,破损,减少穿刺处感染的几率;(3)其他准备:术前禁食水6~8h,留置导尿管,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入监护室,予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神经功能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禁食水6~8h。

  2.2.2 体位护理

  术后予去枕平卧位6~8h,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引起窒息。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禁止屈膝曲髋。如患者出现全身酸痛、失眠等,可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向股动脉穿刺侧翻身60°或向对侧翻身20°~30°,保持穿刺侧髂关节和小腿伸直,对侧下肢自由屈伸,按摩腰背部。若患者不配合,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

  2.2.3 穿刺部位的观察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及血肿形成。局部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以上,观察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感觉情况,双侧肢体进行对比观察。若出现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肢体麻木等现象,多提示包扎过紧或加压过大。

  2.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由于栓塞材料机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术后24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活动障碍等,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组病例术后均采用尼莫地平10mg入液避光静脉泵入每12h一次,维持24h,连续3~5天。(2) 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术后由于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各种引起周身血压急剧升高的因素均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剧烈活动等。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项强直以及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并密切观察瞳孔,及时发现脑疝早期征象,以便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本组患者5例头痛较重,对各种疼痛敏感,恶心、呕吐频繁,复查CT颅内无异常变化,给予曲马多100mg肌注,氨酚氢烤同片1片口服,每天2次,3天后症状改善。(3)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者术后处于高凝状态、肢体制动易引起下肢血栓。因此在制动24h后,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对于意识障碍、偏瘫的患者加强翻身护理及肢体的被动运动训练,予气压治疗、穿弹力袜预防。本组无一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3 体会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造成血管神经外科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以往治疗以开颅手术夹闭为主,但随着介入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新型栓塞材料的不断产生为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了新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病历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肿瘤填塞致密,贴附性好,操作简便,可控行较好,且创口小,对脑组织的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患者和家属更易接受。但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护士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治疗和护理要点有足够的了解,及早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准备充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穿刺部位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指标,观察护理到位,能够预防或减轻微弹簧圈对局部脑组织所造成的微脑血管痉挛、瘤体破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栓塞后综合征,从而提高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傅志坚.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治疗.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7-38.

  2 史玉泉,王忠诚,薛庆澄,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9-93.

  3 刘承基.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9.

  

作者: 贺秋爱,李立娜,陆辉霞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