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8期

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创造一个安全的手术环境。方法把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引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制订了风险的预防策略。结果风险管理的实施,有效预防了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有效地管理方法,节约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室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创造一个安全的手术环境。方法 把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引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制订了风险的预防策略。结果 风险管理的实施,有效预防了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有效地管理方法,节约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风险

 手术室是外科手术和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场所,手术室环境及其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使手术室存在诸多风险和不安全因素,从而决定了手术室是一个高危险科室,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护理部门,随着医药卫生事业体制的改革,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如何减少护理工作风险,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医疗部门关注的重点。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 ,因此,加强手术室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更大的成效。

  1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1.1 人员因素

  1.1.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漠

  大部分护理人员忙于配合手术,认为服从护士长安排,干好日常工作就行,缺乏识别风险的意识,使许多容易导致风险的细节问题丧失了事前控制的机会。由此也加大了风险控制的成本。及时识别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护患者的利益,同时,更好的保护自己。

  1.1.2 护理技术不过硬

  低年资的护士缺少工作经验,如体位摆放不当造成神经损伤,新仪器设备使用不熟练,工作中出现风险的几率相对加大。

  1.1.3 护理人员缺少沟通技巧

  护士术前访视工作不到位,语言生硬,也是产生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

  1.1.4 管理因素

  制度不健全,以经验代替制度,缺乏参考标准,使得工作无章可循。

  1.1.5 手术室多种压力源产生工作疲溃感

  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经常加班加点,手术室工作繁忙,节奏快,工作时精神高度紧张,手术工作的连续性,无规律性,饮食不规律,加上女性的生理周期的影响,使工作产生严重的疲溃感。

  1.2 硬件设施因素

  手术室布局不合理,没有合理划分三区 无层流设备,参观人员过多,空气质量不达标。仪器设备方面,设备故障维修不及时,器械敷料不足延误手术。

  1.3 突发事件因素

  突然停水、停电、停气,而无应急措施,对手术进行中的患者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害。急救设备没有定位放置,或没有处于备用状态,造成抢救时忙乱,甚至出现差错,延误抢救时机,威胁患者生命。

  2 手术室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

  2.1.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节假日前进行全科安全教育,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护理风险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增强风险意识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2] 。

  2.1.2 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

  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低年资的护士使其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掌握手术室的专业理论及技术操作,提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为手术室培养高素质的新生力量。高年资护士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关医学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管理及教学能力,掌握高难度手术的配合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举办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公司人员现场授课,讲解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新老搭配的工作模式,高年资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言传身教,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

  2.1.3 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学习

  落实术前访视工作,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患者对手术信心,搞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风险的发生。

  2.1.4 规范化管理

  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质量评价标准,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定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的事前控制,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针对手术室工作特点,制订了防止接错患者,防止摔伤、碰伤患者,防止做错手术部位,防止用错药,防止输错血,防止烧伤、灼伤患者,防止切口感染,防止因器械不足或不良造成的意外,防止标本遗失,查对制度,切皮前的“手术暂停”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减少护理风险的有力措施。

  2.1.5 加强人文关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实行人性化管理,适当满足部分人员的特殊需求,善于使用激励艺术,使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根据手术量实行弹性排班,专科手术间相对固定3个月,使医护配合更加默契。排班时新老搭配,强弱结合,根据不同时间段,以及手术量的变化,合理动态的安排护理人员,避免护士疲劳工作,保证护士工作时精力充沛,维护了患者的利益,也是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

  2.2 改善硬件设施

  合理划分三区,巡回护士管理好手术间,减少参观人数,确保空气质量达标。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制订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规程,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修保养,节假日等薄弱环节,增加器械敷料的数量,满足突发事件的手术需要。

  2.3 医院检修水电前,通知科室

  科室同时做好应急措施,急救设备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修,以保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突然停水停电应急预案;术中大出血应急预案;失火的应急预案;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节假日前全科再次学习各种应急预案,减少抢救患者时的忙乱,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3 小结

  手术室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项环节和过程中,手术室护士作为手术的参与者、配合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在预防和处理护理风险以及规避风险或阻止手术患者风险中起到核心和关键作用[1]。手术室实施风险管理改变了我们针对缺陷问题予以批评的“事后问责”的方法,而是从预防的角度为主,积极的处理和解决问题。风险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平时工作中的发现、识别、评估现存的、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借鉴各种护理案例的经验教训,督促实施各种预见性的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减少风险带来的后果。患者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手术室护理安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要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找出影响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从根源上消除护理隐患,从各个环节保证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魏革.手术室的风险管理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3-835.

  2 熊丽,唐海兰,蒋明珉.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西部医学,2009,21(5):881-882.

  

作者: 张艳利,王 宇,马莉亚作者单位:710032 陕西西安,第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