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19期

新护士共情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新护士共情能力状况,为培养新护士的共情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运用人际反应指针(IRI-C)问卷对224名新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护士共情能力总均分为2。43,同情关怀维度评分最高(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新护士共情能力状况,为培养新护士的共情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运用人际反应指针(IRI-C)问卷对224名新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新护士共情能力总均分为2.49±0.43,同情关怀维度评分最高(2.98±0.62),身心忧急维度评分最低(1.67±0.90)。不同学历新护士身心忧急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护士共情能力较高,但仍需加强对身心忧急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低学历新护士共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共情;新护士;人际反应指针

  共情是一种具有动力特征的情感力量,能激发内化的道德原则变成实际行动[1]。护士共情是指护士理解和分担患者精神世界中的各种负荷,并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理解和关爱,对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具有重要作用[2,3]。新护士(2010年新入院护士)通过积极培养共情能力,能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促进护患间治疗性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2011年3月对本院新护士共情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本院新护士224人,其中女210人,男14人;年龄≤24岁120人,>24岁103人,缺失1人;大专120人,本科及以上103人,缺失1人;内科41人,外科46人,妇产科19人,儿科10人,手术室18人,其他科室66人,缺失24人;实习时间≤6个月12人,6~9个月109人,>9个月94人,缺失9人;班干部133人,非班干部83人,缺失8人;独生子女70人,非独生子女152人,缺失2人;家住农村97人,家住城镇123人,缺失4人;朋友式父母关系131人,家庭式父母关系92人,缺失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科室、实习时间、是否为班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与父母关系的形式。(2)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台湾修订版[4]。共22个条目,4个维度,即观点取替、同情关怀、幻想力和身心忧急。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由“不恰当”至“很恰当”分别赋0~4分,反向题则相反计分,总分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强。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53~0.78,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3~0.78,重测信度为0.56~0.82。

  1.2.2 调查方法

  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3.3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新护士共情能力评分情况

  见表1。表1 新护士共情能力评分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新护士共情能力评分比较

  性别、年龄、科室、实习时间、是否为班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与父母关系的形式对新护士共情能力总体及身心忧急维度评分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学历新护士共情能力总体及身心忧急维度评分比较,见表2。表2 不同学历新护士共情能力总体及身心忧急维度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新护士共情能力现状

  本研究显示,新护士共情能力总体水平较高(2.49±0.43),表明其已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能够适度运用共情技巧,倾听患者需求,体谅患者痛苦。由于新护士刚参加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高,比较重视患者的感受和意见,且家庭负担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5]。身心忧急是测量对他人所处困境或在紧张人际背景下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焦虑感、不适感[4]。本研究显示,新护士身心忧急维度评分最低(1.67±0.90),说明新护士面对患者不幸的反应能力较差。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护士往往扮演照顾者、倾听者的角色。这种职业角色定位要求护士能够敏锐洞察患者处境和需求,进而提供相应的帮助,体现护士对患者的职业之爱。

  3.1.2 影响新护士共情能力的人口学因素

  本研究显示,人口学变量对新护士共情能力总体评分无显著影响,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同[5~8]。这可能是由于本次调查对象均为新护士,样本及调查工具差异导致。表2显示,不同学历新护士身心忧急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科及以上者评分最高,说明共情能力与教育背景有关,与戚秀华[5]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历越高的新护士接受更多心理理论和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面对患者的不幸时,能够更好地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焦虑感和不适感,对患者的不幸感同身受。同时,该研究结果也提示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护士共情能力。

  3.2 提高新护士共情能力的措施

  共情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9]。新护士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认知水平,促进对患者情绪与情感的体验,而且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程度,强化关爱行为,避免情感耗竭[9,10]。共情既是一种有着神经学基础的一般人类反应,又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6]。虽然共情能力不能习得,但自知力的增加会加强共情的敏感性,因此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培训,加强认知结构及行为表现提高共情能力[5,11]。而短期的以技能为基础的咨询课程也能够提高共情技能[1]。(1)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开设共情技巧和人文关怀课程等,使在校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倾听、观察非语言信息、换位思考等共情技巧,提高对患者需求的敏感性,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患者的痛苦和期望,尽可能对其行为做出善意的解释。(2)护理管理者积极为新护士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通过外派参观学习和进修,加强对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人文素质和情商。(3)只有对护理职业充满极大的兴趣和热爱,才能完全站在患者角度,全身心为其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新护士要不断培养职业认同感,将共情水平的提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工作中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学会关注、倾听患者,以准确、恰当的方式表达对患者情感和意图的理解、尊重和关心,提高共情能力。

  4 小结

  随着健康领域对共情能力的日益认同,护士也将成为概念时代的关键职业之一[9]。本研究显示,新护士的共情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但身心忧急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共情能力培养方案时,应重点加强对身心忧急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低学历新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继续教育。根据医院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增强新护士的共情能力,使其尽快进入职业角色,降低护理风险,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郑凡凡,王志稳,李淑元.不同年级本科护士共情与利他观念的调查与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95-97.

  2 李汉珍.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言、行、情.家庭护士,2006,4(5):54-55.

  3 傅红琼.移情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7,13(16):1517-1518.

  4 詹志禹.年级、性别角色、人情取向与同理心的关系.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987:7-14.

  5 戚秀华,何燕,徐瑞杰,等.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10,25(18):13-15.

  6 王钰,刘革新,吴建军.护理本科生共情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10,25(3):72-74.

  7 安秀琴.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在护士中的应用研究.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8.

  8 项颖卿,徐萍.高职护生共情特点的调查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7):115-116.

  9 邱玉芳,杨辉,宋丽萍.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7,21(7C):1890-1892.

  10 马贵君.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的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9,23(12C):3310-3311.

  11 杜玉芳,黄丽,冯涯.培养医学生同理心的策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8(3):188-191.

  

作者: 罗丽波,耿 力*△,李振华**,邱兰香*作者单位:43002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