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5期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50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血管病的结局,也是心血管病常见的主要死亡原因。据文献报道,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但病死率却占到40%[1]。所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是治疗的关键。根据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我科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5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血管病的结局,也是心血管病常见的主要死亡原因。据文献报道,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但病死率却占到40% [1] 。所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是治疗的关键。根据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我科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5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为2002年2月~2004年8月收住我科的慢性心衰Ⅱ~Ⅲ级的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59~73岁,平均66岁。冠心病21例,高心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8例。均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
   
  1.2 方法 所选择的50例患者在常规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ACEI、洋地黄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洛尔,从12.5mg/d开始,根据患者心率≥55次/min,血压≥100/70mmHg,逐渐加量,耐受者每周剂量加倍。50例中最小剂量25mg/d,最大剂量75mg/d。剂量确定后维持用药3个月,期间定期监测心率、血压,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临床评价心功能分级进行对比。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心功能明显改善,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26例,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19例,无效(心功能无改善)5例。总有效率90%。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关指标见表1。
    
  表1 用药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略)
    
  注: * 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目前已经明确,就是心室重塑,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的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 [2] 。神经内分泌因子系统长期、慢性激活是促进心室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促进心功能恶化,而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前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防止心室重塑。β受体阻滞剂则具备了:(1)逆转儿茶酚胺引起的左室顺应性降低,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的直接毒性;(2)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纠正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3)逆转衰竭心肌的β受体下调;(4)恢复心力衰竭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5)阻滞由β 1 受体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死亡、心室重塑;(6)减慢心率、降低耗氧和能量消耗,增加心脏工作效率;(7)减少心律失常发生,降低了猝死率。因为以上环节阻断了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路的过度激活,降低了衰竭心脏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对心功能、异常血流动力的持续改善和控制心律失常,起到了保护心肌,防止和延缓心室重塑。阿替洛尔作为选择性β 1 受体阻滞剂,无内在拟交感活性,无心肌抑制作用 [3] ,能延缓和逆转心室重塑,抗缺血、抗心律失常、阻断心肌细胞凋亡,减少猝死的发生,口服吸收快,半衰期较长,可达9h [4] ,服用方便且价廉,患者宜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但要注意个体差异,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不能中途停药。笔者的体会,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用量均有效果。在调整用药的过程中,最好住院观察或以家庭病床的形式,按时电话询问以确保用药的及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编委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1):7.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9.
   
  4 陈维洲,许玉韵.心血管病治疗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 

  (编辑紫 吴)

  作者单位:255020山东省淄博市第八医院 

作者: 张玉香 邢军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