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黑龙江省讷河市普通居民6352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问卷调查内科普通门诊2316例连续病例及消化专科门诊823例连续病例。结果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患病率为38。25%,消化不良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至53~62岁年龄组达到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黑龙江省讷河市普通居民6352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问卷调查内科普通门诊2316例连续病例及消化专科门诊823例连续病例。结果  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患病率为38.25%,消化不良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至53~62岁年龄组达到高峰(30.25%),女性患病率(30.24%)高于男性(15.23%)(P<0.05)。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病人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2.12%,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3.29%。消化不良各亚型的构成比为动力障碍型63.52%,溃疡型19.56%,反流型5.62%,非特异型29.44%。消化不良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占38.59%,高于无消化不良症状者的9.58%(P<0.001)。结论  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患病率与国外报道相近。

  【关键词】  消化不良;流行病学

  消化不良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近年来颇受重视。关于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外已有较多报道。但国内尚无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调查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情况;(2)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病人在普通内科门诊及消化专科的构成比;(3)消化不良各临床亚型的比例;(4)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1998年4~6月间选择黑龙江省讷河市2个居民委员会所属年龄23~76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以上调查对象基本可代表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调查部分选自本院内科及消化专科的连续病例。

  1.2  调查方法  (1)普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近1年有否上腹痛或不适(1年内发作6次或以上)及其他症状,如上腹胀、恶心、呕吐、早饱、胃纳差、反酸、胸口烧灼痛,是否伴有下腹痛及大便性状改变(腹泻、便秘、黏液便),是否伴有大便难排、排便不尽感或紧迫感等消化不良(IBS)症状。由受过培训的医生对被调查居民进行逐户调查;(2)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病人占普通内科及消化专科门诊的比例:在一连续时间内,对普通内科及消化专科门诊的连续病例由主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除上述外,还包括上腹部痛的频度、性质、节律,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烧心、反酸、腹胀、早饱、厌食)的频度与程度,有无体重下降等内容,以分析消化不良的临床亚型。

  1.3  消化不良的临床分型  (1)溃疡型为上腹痛加以下2种或2种以上表现:上腹痛可因进食所缓解,或为抗酸药所缓解,餐前痛或饥饿时痛,周期性痛,夜间痛;(2)动力障碍型为上腹痛加上3种或以上下列症状:恶心或呕吐(每月至少出现1次),上腹饱胀,厌食或体重下降,进食可诱发上腹痛,牛奶可诱发上腹痛,嗳气后上腹痛减轻;(3)反流型为上腹部痛加上以下至少1种症状:烧心感,反酸每周至少1次;(4)非特异型则为症状不典型,无法归入上述任何一型。

  1.4  统计学方法  患病率以百分率表示,率之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普通人群消化不良的患病率  共调查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6352人(男3112人,女3240人),其中近2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891人,患病率为14.03%。男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19.48%,低于女性的22.23%。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23~32岁年龄段为14.54%,33~42岁为19.23%,43~52岁为26.65%,至53~62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0.25%,60岁以后稍下降,为26.78%。无论男女,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消化不良患病率均高于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2  消化不良患者在普通内科门诊的构成比  共调查普通内科门诊连续病例2316人,其中以消化不良为主诉者275人,占11.87%。

  2.3  消化不良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的构成比  共调查消化专科门诊连续病例823例,其中以消化不良为主诉者449例,占54.56%。

  2.4  消化不良各症状的出现频率及亚型构成比  分析消化专科门诊823例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连续病例的症状出现频率,除上腹部痛或不适为必备症状外,上腹胀发生率最高,为71.2%,其余依次为早饱(37.2%)、恶心(33.4%)、嗳气(32.8%)、纳差(19.7%)、消瘦(17.6%)、反酸(15.6%)、烧心(7.8%)、呕吐(3.8%)。分析上述473例消化不良患者亚型构成比,依次为动力障碍型(37.3%)、溃疡型(20.9%)、反流型(6.7%),其余病例症状不典型或重叠,归为非特异型(35.1%)。

  2.5  消化不良与IBS的关系  在被调查的6352人中,有IBS症状者316人,占4.97%。IBS症状发生率为23.69%,高于无IBS症状者的6.52%(P<0.001),其中女性人群不论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出现IBS症状均高于相应的男性人群(P<0.001)。

  3  讨论

  消化不良是临床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其症状包括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虽然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上述症状,但约70%是由胃肠道功能障碍所引起,称FD。目前国外对FD的研究颇为重视,已有不少关于FD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报道。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人种、地域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以便对我国消化不良的基本情况作一描述,也利于国际学术交流。

  本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讷河市普通人群近2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被调查人群的38.25%。多数调查结果显示,普通人群消化不良发生率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我们发现女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其原因未明,是否与不同人种及文化背景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本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讷河市居民近2年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至53~62岁年龄段达高峰。

  分析本院内科普通门诊连续病例,发现以消化不良为主诉者占16.04%,而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一半以上,说明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由于大部分消化不良症状是由FD所引起,虽然FD本身并不导致死亡,但其患病率高,由其引起的上腹痛等症状影响病人的工作与生活,由此而引起误工损失以及不必要的医药费用是相当巨大的。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指引,使病人得到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有学者认为除非病人有警报症状(如伴有黑便或呕血、黄疸、发热、体重下降、一般情况差、症状进展迅速),否则可先行试验性对症治疗,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1]。

  分析823例消化专科门诊消化不良连续病例,发现各临床亚型所占比例动力障碍型为37.3%,溃疡型为20.9%,反流型为6.7%,另尚有部分症状不典型或重叠,归为非特异型为35.1%。由于对消化不良的分型目前尚有不同意见,分型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各家报道的亚型比例不一。Inoue等[1]报道240例日本消化不良病人,其中动力障碍型占63.2%,溃疡型占13.8%,反流型占11.5%,非特异型占11.5%。笔者认为54%的病人可同时归入不同亚型,因此各亚型有重叠,其总和超过100%。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反流型属胃食管反流病范畴,建议把消化不良分为动力障碍型、溃疡型及非特异型[2]。也有学者认为分型并不能提示病理基础,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建议取消分型。关于消化不良的临床分型问题,有待于统一意见,以使各国之间研究资料具有可比性。

  笔者发现,消化不良患者的IBS发生率(21.93%)显著高于无症状者(6.52%),与国外学者的发现相同[3]。IBS与FD同属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两者均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可能存在某些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笔者在国内报道了普通人群消化不良的发生率及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消化不良的症状频率分布、各亚型构成比例以及与IBS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为我国FD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关于与FD发病有关的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Inoue M,Sekiguchi T,Harasawa S,et al.Dyspepsia and dyspepsia subgroups in Japan:symptom profiles and experience with cisapride.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1993,195:36-38.

  2  Bernersen B,Johnsen R,Straume B,et al.Towards a true prevalence of peptic ulcer:the Sorreisa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study.Gut,1990,31:989-992.

  3  Shirlow MJ,Mathers CD.A study of caffeine consumption and symptoms: indigestion,palpitation,tremor,headache and insomnia.Int J Epidemiol,1985,14:239-248.

  作者单位: 161300 黑龙江讷河,讷河市人民医院内科

  (编辑:云  兆)

作者: 王爱民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