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漂浮电极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于基层医院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我科1年来用漂浮电极导管床旁急诊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对我院及市区兄弟医院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做了一点工作,现报告如下。(2)电极导管:DIAG公司生产的5F气囊漂浮电极导管,尾端与配备的可调式注射器相连,置入前检测是否漏气。(3)起搏方法:将临时起搏器(VVI)的起搏频率设定为高于患者自身心率20次/min,经鞘管送入漂......

点击显示 收起

  我科1年来用漂浮电极导管床旁急诊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对我院及市区兄弟医院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做了一点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51.3岁,所有病例均因严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其中原发病为AMI 25例,心肌炎 3例,外科大手术前窦性心动阿托品试验阳性者保护性应用5例,其他4例。

  1.2  方法  (1)静脉选择:首选左锁骨下静脉,其次为右侧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应用Seldinger法穿刺技术,置入6F动脉鞘。(2)电极导管:DIAG公司生产的5F气囊漂浮电极导管,尾端与配备的可调式注射器相连,置入前检测是否漏气。(3)起搏方法:将临时起搏器(VVI)的起搏频率设定为高于患者自身心率20次/min,经鞘管送入漂浮电极导管15cm后,向气囊内充气1ml,并将起搏电极导管尾部的正负极与临时起搏器的正负极对应相连
,继续缓慢送入电极导管于心电监护仪观察Ⅱ导联体表心电图变化,第1次起搏心室后立即气囊放气,并顺势送入电极6~8cm,此时标Ⅱ导联多呈主波向下的宽QRS心室起搏波形,记录导管深度,测试起搏阈值及第1次心室起搏时导管深度及心室R波的振幅,以便调整起搏器的起搏电压及感知灵敏度。

  2  结果

  全组37例除1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电极后反复向颈部走行而改用右颈内静脉外,其余病例均一次起搏成
功,即刻成功率97.3%。未见血气胸、栓塞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全组37例,32例右室心尖部起搏,5例右室流出道起搏,起搏阈值均<1V。5例外科大手术保护性应用者,术后1~2天关闭起搏器观察2~3天,病情稳定后,拔除电极导管。2例置入永久起搏器者,术前X线证实电极顶端位于右室心尖部,永久起搏器置入后拔除电极导管。其余28例均于术后5~7天恢复窦性心律,关闭起搏器观察24~48h,为窦性心律或动态心电图为窦性
心律,拔除起搏器电极。起搏电极最长留置12天。

  3  讨论

  过去多采用在X线指导下或床旁盲目放置电极导管的方法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因需搬动患者耗时过长,成功率低并且并发症多等原因而延误患者的抢救。用漂浮电极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具有床旁、快速、微创、脱位率低、并发症少等众多优点,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另外,基层医院不具备随时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条件,可先安置临时起搏器以争取时间。本组结果表明对于具有自主心律的患者,在不影响正常抢救的情况下,选择穿刺静脉及时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作用。安置临时起搏器后因漂浮电极导
管与外界相通可使用奎诺酮类等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病例未出现感染及发热等症状。电极拔除时间根据恢复窦性心律后动态心电图记录结果而确定,应先关闭起搏器观察24~48h后再拔除。

  总之,在床旁体表心电图指导下,根据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起搏心电图图形的不同指导床旁漂浮电极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和起搏稳定的优点,易于普及和推广。

  作者单位: 048000 山西晋城,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编辑:子  涵)

作者: 李庆林李建军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