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3期

静脉滴注果糖二磷酸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果糖二磷酸钠(FDP)为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外源性的二磷酸果糖可作用于细胞膜。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果糖激酶,增加细胞膜内高能磷酸键和三磷酸腺苷的浓度,从而促进钾离子内流恢复细胞静息状态,增加红细胞内二磷酸腺苷的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和组胺的释放。我科近期治疗中曾发生1例因静脉滴注FDP而致过敏性休克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果糖二磷酸钠(FDP)为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外源性的二磷酸果糖可作用于细胞膜。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果糖激酶,增加细胞膜内高能磷酸键和三磷酸腺苷的浓度,从而促进钾离子内流恢复细胞静息状态,增加红细胞内二磷酸腺苷的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和组胺的释放。有益于休克、缺血、缺氧、组织损伤等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和对葡萄糖的利用,起到促进修复、改善细胞代谢的作用。临床常用于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我科近期治疗中曾发生1例因静脉滴注FDP而致过敏性休克病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8岁。因“阵发心悸3年、伴胸闷1周”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体检:双肺正常,心界两侧扩大,心率128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心尖区S1强弱不等,心脏杂音听诊不满意,腹部正常。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心电图示心房纤颤、ST-T改变、V1~V4呈rS型。血脂、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尿、粪常规均正常。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全心扩大,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左室射血分数38%。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给予常规口服呋噻米、地高辛等,静脉滴注丹参酮等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为改善心肌代谢,次日予以1,6-二磷酸果糖(FDP,哈尔滨三精艾富西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50511)10g静点,每日1次。第一天滴注果糖约1min患者即觉全身不适,口唇麻木,胸闷、心悸。查体:血压60/40mmHg,心率126次/min,呼吸28次/min,神志清,面色苍白,大汗,呼吸急促,口唇紫绀,眼睑及口唇水肿,胸腹部皮肤发红。据病情考虑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FDP,给予肌注非那根12.5mg、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100ml+10%葡萄糖酸钙静点及多巴胺100mg持续静点,同时给予吸氧,20min后患者症状缓解,6h后症状完全消失,测血压90/60mmHg,脉搏98次/min。停用FDP后,继续用原来药物治疗1周,患者未出现特殊不适,血压稳定于90/60mmHg左右,于1周后好转出院。

  2  讨论

  FDP为正常人体内代谢产物,可提高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及磷酸肌酸的浓度,促进K+内流,减轻机体因缺血、缺氧造成的损害。FDP半衰期为10~15min,并向血管外分布,在血浆中降解,少数原型由尿排出,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常见不良反应有局部疼痛、口唇麻木,偶有头晕、恶心、胸闷及过敏性皮疹等。有报道静脉滴注果糖二磷酸钠可出现寒战、高热[1]、过敏性哮喘[2],甚至过敏性休克或肾功能受损。我科曾应用数百例次,极少数病人仅有口唇麻木,仅此1例出现用药后1min即发生严重过敏现象。目前,药典尚未要求在静脉滴注FDP前做过敏试验,故临床医师在使用果糖二磷酸钠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避免产生不良后果。长期应用FDP要及时检查尿常规,以免导致肾功能损害。

  【参考文献】

  1  石光忠.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过敏反应二例.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11):486.

  2  贾和,倪艳.1,6-二磷酸果糖引起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一例报告.吉林医学,1996,17(2):109.

  (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 102200 北京,北京昌平区中医院心内科

作者: 张永勇,王居新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