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5期

王晓东中医治疗癌症及癌症术后经验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四川省名中医王晓东教授对癌症病因病机认识,运用中医药治疗癌症以及癌症术后的临床经验。着重体现了王教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和特色优势。【关键词】癌症术后。中医药疗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四川省名中医王晓东教授对癌症病因病机认识,运用中医药治疗癌症以及癌症术后的临床经验。着重体现了王教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和特色优势。

 【关键词】  癌症术后;中医药疗法;名中医经验

    王晓东教授,主任医师,系全国第3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四川省名中医,从医40余载,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深得导师指点教诲。导师对癌症以及癌症术后运用中医药治疗,经验独到,认识深刻,在理论和实践上颇有建树,现将导师治疗癌症及癌症术后学术思想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1  外因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导师认为外邪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污染、食物霉变污染、各种高致癌性化学物质的浸汲等毒邪侵袭,日积月累,导致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内经》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著内,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鸡卵。”《诸病源候论》云:“积聚者,乃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此所谓风、寒等都是指外来的致病因子,一旦在脏腑气血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外入侵人体而致病。

  1.2  内因  导师非常重视人体内在因素在癌症发病中的作用。

  1.2.1  精神因素  人体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不导致疾病发生,但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损伤人体脏腑精气,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素虚,脏腑精气衰弱,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发生情志异常。

  情志活动是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与五脏功能形成良性或恶性互动,因而情志精神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灵枢》云:“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外科正宗》认为乳岩的病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王肯堂《证治准绳》云:“大怒未止,辄吃面,即时有此证。”由此可见中医认为人们的情志抑郁,必然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渐积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1.2.2  饮食失调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饮食失宜,则可成为病因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正气损伤而发生疾病,并在病理过程中导致食积、聚湿、化热、生痰、气血不足等病变而成为致癌的基础因素之一。《金匮要略》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济生方》云:“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医碥》:“好热饮者,多患膈症。”“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外科正宗》云:茧唇“因食煎炒,过餐炙……,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养生方》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以上论述认为饮食失调,久之伤及脾胃,损伐正气,从而产生食滞、痰浊、瘀血等病理改变,导致产生癌症的病理基础。

  1.3  体质因素  导师尤其重视体质因素在癌症发病中的重要影响。人体脏腑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是癌症发病的内因,特别是年逾40,正气渐虚,脾肾功能渐弱,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不足则正气渐衰,机体无力抵御外邪入侵,且由于脏腑功能虚弱,气化无力,产生气滞、血瘀、痰浊、郁热等病理因素,素体虚弱与内外致癌因素结合,即可导致癌症发生。《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提出:“壮人无积,虚人有之。”《医宗必读》强调:“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景岳全书》认为噫膈之证,“少年少见此证,而为中衰耗伤者多有之。”《外科启玄》在论述癌的发生时指出:“四十岁以上,血气亏损,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都说明了癌症的发生与人体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导师认为癌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外有风、寒、燥、湿、热、毒等病邪,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内伤和饮食不节、食滞、痰浊、瘀积等病理因素,结合素体虚弱,脾肾亏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无力驱邪散邪,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2  正确认识与处理治疗中的几个关系

  2.1  扶正固本与抗毒祛邪  导师认为,癌症的主要病机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脏腑功能减退,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外邪侵袭,内毒积聚,以致发生癌变。癌症早中期,正气相对较盛,毒邪较旺,正盛邪实,治疗当以解毒祛邪为主;癌症中晚期,正气渐虚,毒邪较旺,正虚邪实,治疗重在扶正抗毒祛邪,标本同治;与手术、放化疗配合时,应以扶正为主;癌瘤已被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时,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抗毒抑瘤之法;当癌瘤未能控制,甚或出现病灶转移,以祛邪抗毒抑瘤为主,中西医结合放疗化疗并举,内治外治并用;癌症患者通常虚实夹杂,故宜分清标本缓急,扶正与祛邪兼治。当患者出现大量胸腔积液、腹水、黄疸、发热等症时,扶正应防止滋阴之品恋邪助邪、补肾助阳之品生火助热,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2  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  导师认为,癌症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运用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充分认识到癌症患者全身与局部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治疗上整体考虑全身与局部的协调配合。浅表部位肿瘤,如皮肤、乳腺等部位的肿瘤可以局部治疗为主,配合全身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胃肠癌、肝癌、转移性肝癌、肺癌等可以局部外治配合放化疗;无法定位的白血病、淋巴瘤等,主要依赖全身治疗。中医在治疗上强调全局整体和辨证施治,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来调整和平衡人体阴阳气血,重视个体和个体的动态变化,强调“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或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或祛邪为主、佐以扶正,或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全身治疗有口服药物,肌肉、静脉用药,动脉介入用药等给药手段,局部治疗有外敷、熏洗、吸入、塞药、灌肠等方法。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的关系,把握全局,辨证施治,在全身治疗中重视局部,在局部治疗中关注整体,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和特点。

  2.3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  导师认为,治疗癌症应中西并重,发挥各自优势,实施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癌症既重视整体调整,又重视个体的局部病变特征,针对癌症的主要病机进行全身整体调整的时间,对局部进行攻伐抗毒祛邪。西医治疗癌症大多采取对抗治疗,或外科手术,或放疗,使癌瘤迅速消失或枯萎,联合化疗对各种癌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是即使癌瘤被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由于人体癌细胞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尚未完全改变,癌瘤复发和转移在所难免。因此,中医药的整体综合治疗就能发挥显著优势。

  中西医治疗癌症各有优势。导师认为西医意在攻邪,无论手术还是放化疗均以抑制癌瘤细胞的增殖或促进其凋亡为目标,属于“治标”的范畴。而中医重在整体调整,调整人体阴阳气血,改变和消除机体生长癌细胞的环境和条件,属于“治本”的范畴。凡早、中期癌症,邪气盛,此时应采用西医的手段,如手术切除癌瘤,放化疗大量杀灭癌细胞。中晚期癌症,虽然邪气盛但正气已虚,此时应攻补兼施,中西医配合治疗。中医药辨证施治,扶正固本、攻补兼施,减轻放化疗毒性,增强放化疗疗效,且还可能有抗耐药作用。癌症晚期,机体衰竭,正不胜邪,正虚转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中医以扶正固本为主,辅以解毒抗癌,或扶正抗毒、标本兼治,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可配合局部化疗,如腹腔、胸腔、直肠给药、动脉介入,也可配以中药外治,如外敷、熏洗、塞药、灌肠等方法。

  3  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药效结合用药

  导师十分重视中医辨证施治,同时积极吸收现代药理药效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用药特点: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药效结合用药。中医认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弱是形成症瘕积聚等恶性肿瘤的内因。金·张元素:“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明·李中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扶正固本、补气养血、健脾益肾,多选用生晒参、人参、黄芪、茯苓、白术、菟丝子、枸杞子、当归、白芍、地黄、山药、女贞子、旱莲草等。癌症患者早中晚各期,正气虚,当扶正固本,邪气实,当抗毒祛邪。祛邪的方法主要有活血化瘀、化痰导浊、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活血化瘀,常选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王不留行、丹参、三七等以改善微循环,且可阻止癌栓形成;攻坚破积,常选用穿山甲、皂角刺、全蝎、蜈蚣、斑蝥等,以攻毒散结、搜剔络中之邪;化痰导浊,常选用南星、半夏、山慈菇等祛痰散结、破坏癌瘤;软坚散结,常选用浙贝母、夏枯草、昆布、海藻、牡蛎等软结化积。解毒抗癌,常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

  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药理研究结合用药,辨证与辨病结合,扶正与抗癌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层次、多效性治疗癌症的综合优势。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扶正之品可增加骨髓造血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代谢过程,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活血化瘀药具有调节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功能、血液的物理化学性状,纠正血液的“黏、聚、滞”状态,具有抗凝和溶血栓作用,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细胞再生,抑制肿瘤及组织异常增生等作用。

  4  自拟扶正抗毒汤辨证加减治疗

  扶正抗毒汤方药组成:生晒参10g,白术15g,黄芪30g,三棱12g,莪术12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浙贝母10g,王不留行10g,皂角刺15g,穿山甲15g,土鳖虫10g,山慈菇10g。临证时,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热毒内蕴,加黄连、栀子、黄芩、银花、菊花、夏枯草、败酱草、青黛等;湿热内阻,加栀子、茵陈、薏苡仁、黄连、白豆蔻等;阴虚内热,加知母、鳖甲、青蒿、地骨皮、麦冬、天冬、沙参、石斛、玉竹等;阴津亏损,加沙参、麦冬、生地、玄参、石斛等;气血虚弱,加当归、阿胶、熟地、白芍等;肝肾不足,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龟版、黄精、制首乌等;脾胃虚弱,加山药、砂仁、大枣、莲米、藿香、茯苓等;痰瘀内结,加昆布、海藻、法半夏、丹参、三七、桃仁、红花、赤芍、全蝎、蜈蚣等。

  5  病案举例

  患者,男,60岁,退休职工。患者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术后3个月于2004年3月20日就诊。就诊时症见:咳嗽,形体消瘦,干咳少痰,气短,胸闷,懒言,食欲不振,夜寐不佳,小便黄,舌苔黄腻,舌质红,脉细数。西医诊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术后。中医诊断:肺癌(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治法:益气扶正,清热化湿,解毒抗癌。处方:扶正抗毒汤加减:生晒参10g,白术15g,黄芪30g,三棱12g,莪术12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浙贝母10g,川芎12g,瓜蒌壳15g,山慈菇10g,黄连10g,青黛10g(包煎),白豆蔻12g(后下)。每日1剂,每次100ml,每日3次。用药1个疗程(1个月)后,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等症状基本消失,胸闷、气短、懒言明显减轻。上方去黄连、青黛、白豆蔻,加山药30g,丹参30g,木蝴蝶12g,服用2个疗程,病情进一步改善,食欲渐增,舌苔薄,脉缓。嘱患者服用中药期间,积极配合西医放疗化疗。此后用扶正抗毒汤随证加减,每6个月复查1次癌胚抗原等相关理化指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质不断增强,继续门诊观察治疗,定期随访。

 作者单位: 611830 四川都江堰,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内科
  (编辑:周  蕊)

作者: 周勇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