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5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小球疾病35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肾小球疾病是一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病变皆主要侵犯双肾肾小球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遗传性,是一种治疗非常棘手的疾病,单纯西医治疗不仅疗程长,而且并发症多,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笔者十余年来采用西药联合中医活血化瘀为主,治疗该病,收到满意疗效。2治疗方法1。1中药基本......

点击显示 收起

     肾小球疾病是一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病变皆主要侵犯双肾肾小球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遗传性,是一种治疗非常棘手的疾病,单纯西医治疗不仅疗程长,而且并发症多,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该病始终是临床医生难以解决的课题。笔者十余年来采用西药联合中医活血化瘀为主,治疗该病,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3岁,平均28岁,15~30岁最多,有24例,占68.6%,病程6~12个月13例,<1年者22例,最长72个月,最短6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  基本药物:川芎、黄芪、白术、丹参、三棱,莪术、赤芍、当归,每日1剂,水煎至200ml,早晚各服100ml,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地骨皮、女贞子;肾阳虚者加菟丝子、肉苁蓉;血尿者加白茅根、大蓟、小蓟;热毒重者加蒲公英、双花;湿热重者加木通、滑石;水肿重者加茯苓、大腹皮。

  1.2.2  西药  (1)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青霉素800~1200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每日1次,静点;(2)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每日1次静点;(3)10%葡萄糖注射液20ml,氨茶碱注射液0.25g,每日1次,静点(共2周);(4)10%葡萄糖注射液20ml,速尿注射液60~80mg,每日1次,静注(共2周)。同时给予血浆或全血200ml,以增强免疫力。

  1.3  治疗结果  治愈23例,好转9例,未愈3例。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27岁,住院日期为1998年5月6日,患慢性肾炎4年。曾先后服用激素治疗2个月疗程,均复发,现患者全身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腹部胀满,小便短少,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舌体胖大,脉沉无力。查体:BP 120/80mmHg,眼睑、颜面水肿,左下肺呼吸音消失,叩诊实音,腹部膨隆,叩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辅助检查尿常规:蛋白(++++),WBC 5~7个/HP,RBC 1~2个/HP。镜检:脓细胞成堆,管型1~3个,血浆蛋白:总蛋白70.2g/L,白蛋白29.0g/L,球蛋白4.3g/L,BUN 10.24mmol/L,Cr 191.9mmol/L,胆固醇12.3mmol/L,HDL-C 2.4mmol/L,TG 2.2mmol/L。血常规:WBC 10.85×109/L,RBC 5.69×1012/L,Hb 135.0g/L,PC 28.7g/L,CO2CP 18.2mmol/L,肝功能、电解质正常。腹部B超提示:腹腔中等量积液。X线胸透提示: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诊断:慢性肾小球炎(肾病型)。西药治疗:(1)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0ml、氨茶碱注射液0.25g,每日1次,静脉注射,共2周。(2)10%葡萄糖注射液20ml、速尿注射液60mg,每日1次,静脉注射。(3)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点共3周。(4)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青霉素钠800万u,每日1次静点,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每日1次静点。同时给予中药口服:川芎15g,黄芪50g,白术30g,丹参30g,三棱15g,莪术15g,赤芍15g,公英50g,双花20g,白茅根50g,大蓟25g,小蓟25g,茯苓20g,大腹皮15g,每日1剂水煎至多200ml,早晚各服100ml。(5)自5月9日输B型新鲜血浆200ml。5月13日复查:尿常规:蛋白(+++),病人无明显不适主诉 ,水肿及胸、腹腔积液基本消失。5月23日停速尿注射液及氨茶碱注射液静点,中药上方继续口服。6月1日复查:尿常规:蛋白(++)。血浆总蛋白70.4mmol/L,白蛋白38.0g/L,球蛋白32.4g/L,BUN 8.1mmol/L,Cr 142.4mmol/L,CO2CP 23.0mmol/L,胆固醇7.20mmol/L,停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点。中药上方减茯苓、大腹皮、白茅根、蒲公英、双花,加枸杞子15g,地骨皮15g。7月1日复查尿常规:蛋白(-)。血常规正常。BUN 7.0mmol/L,Cr 91mmol/L,胆固醇4.04mmol/L。停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青霉素钠800万u、地塞米松10mg,改强的松30mg每日1次口服,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滋阴补肾,药用川芎20g,黄芪50g,丹参30g,三棱15g,莪术15g,白术30g,地骨皮15g,生地20g,枸杞子15g,山萸肉15g,当归20g,强的松逐渐减量,停强的松后中药改活血化瘀,滋补肾阳为主。基本药物川芎20g,黄芪50g,丹参30g,三棱15g,莪术15g,白术30g,熟地15g,菟丝子20g,上方继续服用6个月,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复发。

  3  讨论

  肾小球疾病时免疫炎症和肾凝血障碍为两大发病机制,以凝血障碍所引起的肾损害主要为纤维素沉积及血小板凝集,可导致肾脏组织损伤和机能减退,凝血的发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补体系统的激活;(2)凝血系统的激活;(3)纤溶系统的激活;(4)血小板的凝集,对凝血机制起主要作用,在免疫炎症的刺激下,血小板被累及,血小板先在受损的内皮结缔组织下黏附,然后释放血小板要素,可使血小板变形并凝集在一起而形成血栓,又可释放腺嘌呤核苷酸及血管活性物质,前者增加血管渗透性,后者促进凝血,血小板颗粒所释放的某些蛋白质,如肝素中和蛋白,即血小板第Ⅳ因子及血栓形成蛋白,可使血小板溶解细胞浆丧失,促进凝血酶无活力,又使血凝加速,纤维素沉积加剧,最终导致肾小球病变加重,形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如:(1)血栓形成;(2)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3)血压升高;(4)血液漏出;(5)肾小球内皮细胞受损;(6)静脉血栓形成;(7)尿毒症。中医认为肾小球疾病的发展机制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而瘀血是该病发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活血化瘀药可减轻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肾血流量,改善症状体征,所以在治疗该病时,本文除给予西药治疗外,同时重用中药活血化瘀药,如川芎、丹参、三棱、莪术、赤芍都具有消散瘀滞作用,用以治疗瘀血所致的病症。蒲公英、双花可清热解毒;白茅根、大蓟、小蓟可凉血止血;白术、黄芪可利尿,消除尿蛋白,调节白蛋白与球蛋白之间的比值,增强机体免疫力;茯苓、大腹皮可下气宽中,行水消肿。应用激素治疗时多出现阴虚症状,故加地骨皮、生地、枸杞子、山萸肉滋阴清热,而复方丹参具有活血作用,可扩张小动脉,改善肾血流量。

 作者单位: 154211 黑龙江萝北,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中医科
 

  (编辑:朱兆耘)

作者: 吴雅丽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