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期

利胆舒煎剂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主要以右上腹或剑突下方隐痛饱胀,伴有右肩胛下区酸痛,食入油腻、多脂饮食后症状加重。目前治疗胆囊炎保守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临床疗效仍不尽理想,复发率比较高,有必要进一步探寻一种见效快、疗效好、治愈率高、费用低、更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治疗方法。特拟利胆舒煎剂治疗胆囊炎......

点击显示 收起

    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主要以右上腹或剑突下方隐痛饱胀,伴有右肩胛下区酸痛,食入油腻、多脂饮食后症状加重。目前治疗胆囊炎保守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临床疗效仍不尽理想,复发率比较高,有必要进一步探寻一种见效快、疗效好、治愈率高、费用低、更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治疗方法。特拟利胆舒煎剂治疗胆囊炎获得显著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选自2005年6月~2006年4月门诊诊疗患者,并按事先设计登记随访,共诊治56例,按规定完成,随访资料完整的38例作为本文疗效评价讨论依据,男16例,女22例,年龄33~73岁,平均51.59岁,患病至就诊时间1.5个月~6年,平均1.6年。诊断均符合以下5项条件:(1)右上腹或中上腹部隐痛、腹胀或伴右肩胛下区酸痛不适;(2)食入油腻、多脂饮食后痛胀症状有所加重;(3)右肋缘下胆囊区有胀痛,深吸气莫菲征(Murphy)阳性,或右肩胛下角有压痛;(4)彩色超声波提示胆囊壁厚≥0.4 mm,壁毛糙,或胆囊壁呈双边影,胆囊内可有结石;(5)排除非胆囊性疼痛,如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右肋弓软骨炎等疾病。

    1.2   症状与检查情况   患者就诊主诉上腹明显疼痛12例,隐约痛26例,腹胀明显12例,略感轻微腹胀26例,进油腻、多脂饮食后右上腹痛和腹胀加重36例(94.73%),嗳气、反酸3例,右肋缘下胆囊区有触痛38例(10.0%) ,Murphy征阳性26例(68.42%),右肩胛区酸痛29例(76.31%),右肩膀胛下角压痛32例(82.05%),彩色超声波提示胆囊壁厚0.4 cm 21例,0.5 cm 11例,0.6 cm 3例,0.7 cm 1例,0.8 cm 1例,1.1 cm 1例,胆囊壁呈双边影像,为肝硬化合并胆囊炎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者12例(31.58%)。

    1.3   治疗方法   利胆舒方剂组成:黄芩、柴胡、白芍、枳壳、虎杖、木香、郁金、白术、青皮、大黄、炙甘草、金钱草等。水煎,每日1剂,分次空腹服,7天一疗程,一般服用2~3 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经1~3个疗程治疗后,其效果判定标准如下:(1)治愈:患者自感右上腹部疼痛或隐痛及腹胀消失,进食后也无腹胀感,左肩胛区酸痛不适消失,右肋缘下胆囊区触痛(-),Murphy征(-),彩色超声波提示胆囊壁厚≥0.5 cm者有好转。(2)好转:右上腹部明显疼痛转为隐痛或原隐痛转为偶有不适感,腹胀明显减轻或消失,食后无明显痛胀感,右肩胛区酸痛不适消失或略感不适,右肋缘下胆囊区无压痛或(±),Murphy 征(-),彩色超声波提示胆囊壁厚≥0.5 cm者有好转。(3)无效:服药1个疗程后右上腹部明显疼痛或隐痛及腹胀无减轻,进食后痛胀感无改善,右肋缘下胆囊区触痛程度同治疗前。

    1.5   结果   本组治愈27例(71.05%),其中1个疗程治愈4例,2个疗程治愈17例,3个疗程治愈6例。好转11例(28.95%),2个疗程好转8例,3个疗程好转3例。好转病例中,包括肝硬化合并胆囊炎1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7例。

    2   讨论

    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多由结石、慢性感染、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自然人群中慢性胆囊炎的发生率国内资料尚未见报道,但胆道结石的发生率可高达11%[1],约70%慢性胆囊炎的患者胆囊内存在结石[2],而本组病例中合并胆囊结石仅为18.42%,说明慢性胆囊炎主要由感染所致。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中上腹和右上腹疼痛或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以隐痛和腹胀为主,占68.42%,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占31.58%。

    本组病例经服用利胆舒煎剂1个疗程治愈4例,2个疗程治愈1例,3个疗程治愈6例,治愈占71.05%,好转11例(28.95%),总有效率100%,彩色超声波复查胆囊壁厚0.4 cm 21例无变化;0.5 cm 11例,转为0.3 cm 2例,0.4 cm 4例;0.6 cm 3例,转为0.4 cm 2例;0.7 cm 1例,转为0.6 cm;0.8 cm 1例,转为0.6 cm;1.1 cm 1例,转为0.6 cm(本例是肝硬化患者)。通过观察发现胆囊壁轻微增厚(0.4 cm),治愈后胆壁可无明显变化,胆囊壁增厚明显者治疗后胆囊壁好转变薄明显,可能因胆囊壁的慢性炎症,反复渗出,纤维组织增生而致胆囊壁增厚,尽管胆囊壁炎症消退,增厚的胆囊壁也不可能恢复正常,当有急性炎症时,胆囊壁渗出水肿,故增厚较著,随着炎症消退,渗出水肿吸收,胆囊壁增厚明显者治疗后胆囊壁好转也明显。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治愈27例无复发,好转病例中3例复发,均为合并胆囊结石者,故认为与胆囊结石有关。

    利胆舒方剂中,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炙甘草甘温益气以健脾,白芍益阴养血,青皮、木香、郁金疏肝理气、消积化滞、行气止痛,金钱草、虎杖、大黄、白术降湿利胆退黄,活血和气,解毒消肿,增强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具有症状消失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的特点,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治疗用药,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梁力建,李梅生.胆石痛.新医学,2002,11:693.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46.

   作者单位: 161441 黑龙江嫩江,嫩江县九三中心医院

   (编辑: 江   枫)

作者: 曾庆友,张 金,董淑芬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