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一般分为中枢(脑)性眩晕和周围(耳)性眩晕,病因复杂,本组收治病例中,老年患者90%具有椎-基底动脉病变,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脑性眩晕。脑内分泌功能紊乱、β-内啡肽增高应考虑为原因之一。临床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2004年7月~2007年1月收治43例眩晕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49~73岁,平均61岁。主诉眩晕、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头痛,眼球震颤、肢麻,一过性视力模糊、重视、闪烁,耳闷胀感,无药物诱因及脑外伤史。
1.2 辅助检查 入院后均行经颅脑血管多普勒(TCD)、颅脑CT、颈椎X线、心电图检查。24例为颈椎病,X线征象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韧带钙化。TCD异常33例,其中部分患者合并颈椎病,表现为椎动脉或并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减慢、节段性加速,搏动指数(PI)升高,提示动脉硬化性管腔狭窄供血不足,5例颈椎片和TCD无明确发现。颅脑CT排除肿瘤和卒中。
1.3 治疗及效果 常规静点维生素B6、肌注胃复安作为基础治疗,同时予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100 ml+盐酸纳洛酮0.8 mg静点,2次/d。以24 h内控制眩晕为疗效判定标准。18例治愈,23例缓解,2例无效。
2 讨论
一般认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不长于30 min。本组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症状呈进行性发展,长达2~15 h,提示症状持续时间并不短暂,其中11例患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未见明显的相关性。是否存在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CIA)[1]尚有商榷。脑性眩晕除了与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衰退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因素影响外,直接原因是动脉硬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椎动脉机械性受压,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此为临床共识。但从治疗因果效应逆向思维推理,脑神经内分泌失调亦应考虑为主因。正常生理状况下,脑分泌多种神经肽类,如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 肽,其与年龄呈负相关[2],其中β-内啡肽半衰期长,与受体结合力强。当脑缺血时β-内啡肽明显升高[3],可产生类似阿片样反应,如眩晕、恶心、呕吐、继发性脑灌流量减少,如影响内听动脉可产生一过性耳鸣,甚至眼球震颤,但典型的耳蜗症状不多,可以理解为罹及迷路而产生眩晕。但眩晕不一定都是迷路引起,而是与脑代谢本身有关。
近年来有关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眩晕报道颇多,其机制主要是拮抗内源性阿片物质的不良反应缓解症状,体现为:(1)抑制β-内啡肽释放形成的恶性反馈,逆转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4]。(2)非阿片受体介导作用,如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蛋白水解酶分解、抑制过氧化物,使中枢神经内环境稳定[5]。(3)纳洛酮能改善脑细胞ATP代谢,使CAMP升高,增强脑细胞的耐受性,具有保护受损神经细胞的作用。(4)纳洛酮具有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6]。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液灌流。(5)降低脑缺血时乳酸浓度,与既往运用苏打治疗眩晕具有异曲同工效果。
脑内分泌失调是导致脑性眩晕发病因素之一。纳洛酮治疗脑性眩晕可通过拮抗β-内啡肽从多个环节控制症状,具有快捷、实效、安全的新颖特点。治疗剂量未见不良反应。但眩晕为临床急诊,为尽快控制症状、减轻患者痛苦,配合以基础治疗仍有必要。尤其在部分老年患者,脑性眩晕可能是卒中先兆,在控制症状前提下也要重视后续治疗。
[参考文献]
1 隋邦森.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33.
2 张秀明,沈琪琳,邵志广.脑脊液神经肽测定的临床应用.临床荟萃,2000,15(6):279.
3 孟庆林.盐酸纳洛酮在急诊和急性中毒的应用.临床荟萃,1996,11(9):401.
4 李奇林,许兆忠,刘斌.纳洛酮在急诊急救中应用现状.临床荟萃,2000,15(15):708.
5 姜仁太,王方娟.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24例报道.临床荟萃,1996,11(17):814.
6 仝元章.盐酸纳洛酮对脑梗塞疗效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5):301.
作者单位: 410011 湖南长沙,长沙市第七医院
(编辑:江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