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5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预后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CK-M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4)(6~18)个月,观察CK-MB、H-FABP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间的差异。结果血清CK-MB、H-FABP对照组分别为(14。1)μg/L,AMI组为(85。...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CK-M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正常对照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随访平均(12.3±3.4)(6~18)个月,观察CK-MB、H-FABP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间的差异。结果 血清CK-MB、H-FABP对照组分别为(14.1±5.6)u/L、(3.8±2.1)μg/L,AMI组为(85.2±12.3)、(16.1±6.3)μg/L(均P<0.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为(126.3±23.4)、(21.58±6.2)μg/L,未发生组为(65.7±10.8)、(13.6±4.8)μg/L(均P<0.001)。结论 CK-MB、H-FABP可预测AMI患者近期预后。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同工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预后


      AM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支架的应用使AMI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转变,病死率显著下降,生存者的左心室功能得到改善。鉴于我国的经济现状,要求尽可能地提高其效/价比,为最需要的患者提供支架治疗,医学工作者一直在寻找能预测AMI预后的因素,用于AMI诊断的传统指标CK-MB及H-FABP,是否也与AMI患者预后相关呢?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将患者分为2组:(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选取2005年1月1日~2006年1月1日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40例,均行冠脉造影(CAG)证实。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2.6±12.8)岁。入院后有23例植入支架41只。(2)对照组: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60.2±11.4)岁,均无心脏及肝肾疾病。排除标准:入选病例均除外肝肾疾病、恶性肿瘤

    1.2  检测方法  所有AMI患者均于入院后6 h内静脉采血2 ml,2500 r/min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70 ℃保存备用。同时采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CK-MB用Beckman公司LX-2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H-FABP用ELISA法检测。

    1.3  随访  所有患者均予心肌梗死常规诊疗,每月随访1次,随访观察6~18个月,平均(12.3±3.4)个月,以住院或观察期间心源性死亡或其他心血管事件(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1]为终点。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MI组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清CK-MB、H-FABP浓度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1。表1  AMI组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清CK-MB、H-FABP 浓度随访12个月后,有17例发生心血管事件(4例死亡,13例因其他心血管事件再次住院),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糖尿病例数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清CK-MB、H-FABP浓度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P<0.01),见表2。 表2  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患者的血清CK-MB、H-FABP浓度其中支架植入组1例死亡,5例出现其他心血管事件,在校正支架植入的影响后,差异仍有显著性。

    3  讨论

    CK-MB作为心肌坏死标志物,在AMI起病后4 h内增高,16~24 h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1]。H-FABP是一种低分子量胞浆蛋白,在心肌细胞中含量丰富,AMI后,可快速释放到血液中,其血浆浓度在AMI发病1~3 h开始升高,8 h左右达高峰,12~24 h恢复正常,国内外临床研究已证明,H-FABP早期诊断AMI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4]。

    本研究表明:血清CK-MB、H-FABP浓度在AMI后迅速升高,CK-MB、H-FABP增高也反应了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同时表明:急性期血清CK-MB、H-FABP浓度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血管事件有一定预测作用,AMI患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者与未发生者血清CK-MB、H-FABP水平有显著差异,水平高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大于血清CK-MB、H-FABP水平低者,也就是说CK-MB、H-FABP是AMI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子。因此得出结论:CK-MB、H-FABP可预测AMI患者近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6.

2 Nakata T,Hashimoto A,Hase M,et al.Human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s an early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arker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Cardiology,2003,99(2):96-104.

3 Seino Y,Tomita Y,Takano T,et al.Office cardiologists cooperative study on whole blood rapid panel tests in patients with suspiciou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omparison between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nd troponin T tests.Cite J,2004,68(2):144-148.

4 Chan CP,Sanderson JE,Glatz JF,et al.A superior early myocardial infarctionmarker.Human heart2 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J Kardiol,2004,93(5):388-397.


作者单位:421002 湖南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心内科

作者: 刘扬,罗平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