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9期

大肠多发息肉合并糖尿病的治疗1例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大肠多发息肉糖尿病大肠息肉在我院较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明确。当合并有糖尿病时应首先选择胰岛素控制血糖,再行内镜下息肉电灼术。现将笔者治疗的1例分析如下。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年。...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大肠多发息肉 糖尿病

  大肠息肉在我院较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明确。当合并有糖尿病时应首先选择胰岛素控制血糖,再行内镜下息肉电灼术。现将笔者治疗的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0岁。因肛周疼痛10余年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年。入院查体:体温36.4 ℃,脉搏9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6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结膜无苍白。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9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未见胃肠型,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及肌卫,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电子结肠镜:大肠多发息肉。病理检查:管状腺瘤Ⅰ级。入院后嘱其控制饮食,适量锻炼及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控制血糖。未规律监测血糖。于入院第4天行电子结肠镜下息肉电灼术,切除5枚息肉,术中顺利,未见出血。术后连续监测血糖欠理想,空腹血糖波动在7~10 mmol/L,餐后2 h血糖在9~10 mmol/L。予调整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用量及加用格列美脲联合控制血糖后,监测血糖较佳。空腹血糖在5~7 mmol/L,餐后2 h血糖在7~8 mmol/L波动。大便常规正常。与入院后第18天,行第二次内镜下息肉电灼术。术中寻腔进镜,发现上次电灼息肉处伤口未愈合,可见白色溃疡面,规则圆形基底高出黏膜。术中切除剩余息肉,未见出血。术后停用口服降糖药,换用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监测血糖:空腹血糖维持在5~6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于2周后复查电子结肠镜,黏膜光滑,未见溃疡。痊愈出院。

    2  讨论

    临床上对凡是从黏膜表面突出到大肠腔内的息肉状改变,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大肠息肉。病理解剖上以腺瘤性息肉最常见。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可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小到数毫米,大到数厘米。查体无阳性体征。有多种临床表现,大便带血是最常见的症状。结肠镜可确诊。治疗明确,可行内镜下息肉电灼术[1]。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在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治疗的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应根据不同病情予以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术期,应予以胰岛素治疗。因为患者在急性应激时,容易促使代谢紊乱迅速恶化,所以应按实际情况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以度过急性期。因此在手术前3天开始到术后早期应使用胰岛素治疗[2]。

    综上所述,对于大肠息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行内镜下息肉电灼术前3天始,应予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保证代谢平衡,促进术后创面的愈合。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15-1120.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8-819.

(编辑:夏 琳)


作者单位:100032 北京,北京肛肠医院内科

作者: 武玉俐高颖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