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期

胸痛、气短、黑朦伴病理性Q波1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主诉:间断性胸痛、气短、黑朦1个月。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胸痛,呈压榨性,伴憋闷气短,多在活动后发生,持续时间3~15min不等,经休息后多能自行缓解,偶伴黑朦,但无昏厥史。床边心电图:窦性心律,V1~V4导联出现宽而深的病理性Q波,伴T波倒置,ST段无移位。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在原心电图改变基础,......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肥厚性心肌病;Q波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7岁。主诉:间断性胸痛、气短、黑朦1个月。  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胸痛,呈压榨性,伴憋闷气短,多在活动后发生,持续时间3~15min不等,经休息后多能自行缓解,偶伴黑朦,但无昏厥史。病后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故以“冠心病”转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间断服用复方罗布麻、硝苯地平等药物,否认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  入院查体:T 36.5℃,P 82次/min,R 18次/min,BP 170/100mmHg,表情安静,口唇红润。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呼吸平稳,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轻度左下扩大,心率82次/min,律齐,第1心音增强,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较粗糙。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肝-颈静脉回流征(-),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0g/L,白细胞11.0×109/L,中性0.75,血小板190×109/L。乳酸脱氢酶(LDH)294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2u/L,肌酸激酶(CK)96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u/L,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33%。血胆固醇7.60mmol/L,甘油三酯3.78mmol/L。空腹血糖5.60mmol/L。床边心电图:窦性心律,V1~V4导联出现宽而深的病理性Q波,伴T波倒置,ST段无移位。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在原心电图改变基础,伴ST段水平下移0.5mm,并随胸痛缓解而改善。  入院诊断:(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2)高血压病Ⅲ期。  诊治经过:入院后绝对卧床,吸氧,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小剂量天普乐欣、丹参注射液,口服卡托普利、阿司匹林等治疗。住院5日症状反复发生,以情绪激动及活动后明显。

    2  病例分析 

    本病例特点:(1)老年女性,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等;(2)心电图显示处于亚急性期变化,存在病理性Q波及T波倒置。其病史1个月,心肌酶不高,符合酶学的正常变化;(3)当疼痛发作时伴以原梗死区的导联ST段下移。  分析1:如果维持入院诊断。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分析2:根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经验,如胸痛、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三者具备二个即可下诊断,该患者前两条基本达到诊断标准。梗死后心绞痛,临床上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心脏急症,经几天积极治疗,疗效不佳,值得讨论。患者虽有胸痛伴ST-T改变,但无典型持续性胸痛症状。心电图处于急性心肌梗死亚急性期改变,无急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记录。病理性Q波出现多为心肌坏死的证据,但还有很多情况可出现:如心肌病、正常变异、左室肥厚、肺源性心脏病、束支传导阻滞及B型预激综合征等。因病人不宜过多搬动,还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诊断。  分析3:在临床上,惯性思维是造成误诊的常见原因,如出现胸痛、心电图改变,很自然就给患者戴上“冠心病”的帽子。该患者诊断存在很多疑点,如梗死前无典型持续性胸痛,当地医院未能提供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资料,按冠心病治疗效果不佳,故冠心病诊断无确切依据时考虑肥厚性心肌病的可能,首先患者有发作性胸痛、黑朦,并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其次,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多存在病理性Q波,建议尽快做心脏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我院无此条件,可转院检查。  经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2.9cm,与左室后壁之比为1.9:1,且运动低下,向LOVT突出,二间瓣前叶收缩期前移(SAM),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使LOVT梗阻加重。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左室与流出道间压力阶差增大为6kPa(45mmHg),Brocken-brough现象(阳性)。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心肌显影正常,双嘧达莫(潘生丁)试验(阴性)。最后诊断:肥厚性心肌病(HCM)。 


作者单位:137605 内蒙古兴安盟,兴安盟图牧吉劳教所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