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7期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1)。结论 血清hs-CRP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脑梗死;颈动脉斑块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有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hs-CRP明显升高,脑梗死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斑块。笔者通过对110例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清 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探讨 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09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10例,均为首次发病,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男55例,女55例;年龄59~78岁,平均(67.5±6.4)岁。排除标准:发病前已存在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消化性溃疡及严重器官功能不全。正常对照组60例,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排除肝脏、肾脏、内分泌和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炎症疾病,男30例,女30例;年龄41~74岁,平均 (56.4±7.6)岁。

  1.2 方法

  1.2.1 hs-CRP测定 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置于抗凝管中,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参照说明书操作。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使用HP-IP-I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10.0~7.5MHz。由超声室高年资技师操作。观察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管腔内中膜厚度(IMT),以 IMT≥1.2mm,并有局部隆起者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指标,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应用 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72±1.83)mg/L vs (1.55±0.37) mg/L,P<0.01]。脑梗死组经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患者79例,非斑块患者31例,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为(11.73±3.49)mg/L,较非斑块组hs-CRP水平[(5.68±1.17)mg/L]明显升高(P<0.01)。 3 讨论

  hs-CRP是由炎症分子刺激肝脏细胞产生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被称为超敏CRP(hs-CRP)。hs-CRP 是低水平炎症的敏感标志物。临床研究发现CRP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发展都有关的炎症因子。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参与脑梗死发病过程[2]。研究证实,hs-CRP不仅是系统性炎症标志物,还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hs-CRP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终末产物,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在血管粥样硬化损害的早期hs-CRP与细胞膜形成的复合体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使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hs-CRP 水平升高提示血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和活性增加,从而意味着体内炎症反应的强烈程度,hs-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3],对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 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非斑块组,提示hs-CRP水平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和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hs-CRP可能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应对脑梗死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血清 hs-CRP,早期采取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9(6):379-381.

  2 Di Napoli M, Papa F, Bocola V. C-reactive protein in ischemic strok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Stroke, 2001, 32(4): 917-924.

  3 Silvestri A, Vitae C, Ferretti F, et al. Plasma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terleukin-6 predict outcom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 J Am Geriatr Soc, 2004, 52(9): 1586-1587.

  

作者: 孙杨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