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

磺胺致药物性皮炎45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等作用较强。除常见恶心、呕吐、眩晕、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以外,还可经常发生药物性皮炎[2]。现将10年来门诊及临床遇到的45例磺胺致药物性皮炎病例,予以总结分析。均常规量口服磺胺类药物,4~7天后出现皮疹。...

点击显示 收起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等作用较强。为此许多医生喜欢使用该类药物治疗疾病,从而临床出现过敏反应也相对增多 [1]  。除常见恶心、呕吐、眩晕、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以外,还可经常发生药物性皮炎 [2] 。现将10年来门诊及临床遇到的45例磺胺致药物性皮炎病例,予以总结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固定性药疹 32例,男28例,女4例,18~51岁。均常规量口服磺胺类药物,4~7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类圆形的水肿紫红斑块,边界清楚,以皮肤粘膜交界处多见。

    1.2 发疹型药疹 11例,男7例,女4例,31~46岁。常规量口服磺胺类或静脉给药,6天后出现皮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重者可泛发全身。

    1.3 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性皮炎 各1例,均为男性。前者为住院病人,68岁,应用磺胺药22天后发生,全身弥漫性红肿脱屑。后者42岁,为常规口服磺胺药后急性起病,皮损主要位于胸背部,紫红色斑片上分布大小不等的松弛水疱。

    2 治疗与结果

    出现药物性皮炎后,立即停用磺胺药。给病人大量饮水或静脉输液,促进磺胺药及其代谢物尽快排除体外。

    2.1 固定性药疹 32例中,给予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等。必要时予中等剂量泼尼松30~60mg/d。有糜烂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作冷湿敷。约1周左右红斑消退。当再次口服磺胺类药物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出现同样皮疹 [3]。

    2.2 重型药疹 及早足量给予糖皮质激素,病情控制并稳定数日后,逐渐减量,预防并治疗感染,加强支持疗法和护理。11例发疹型药疹,经治疗后大多1~2周痊愈。剥脱性皮炎这例患者因全身衰竭,继发感染而死亡。另1例大疱表皮松解性皮炎患者经 上述治疗3周后逐渐好转。
   
    3 讨论

    (1)磺胺类皮肤过敏发病机制尚无确切认识,但多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磺胺进入机体后,与MHC分子结合成肽复合物,表达细胞表面,呈递给CD4 + /CD8 + T淋巴细胞,产生迟发型(Ⅳ)变态反应 [4,5]  。(2)磺胺过敏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3)磺胺过敏反应引起的皮疹,以固定性药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发疹型药疹,少数重者引起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性皮炎。(4)磺胺轻型过敏反应,经适当治疗都可痊愈。少数重型如剥脱性皮炎等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致死亡。(5)磺胺一般引起的过敏反应属Ⅳ型迟发变态反应。少数可出现Ⅱ型、Ⅲ型变态反应。本文报道45例,大部分为Ⅳ型迟发变态反应。除皮肤过敏反应外,磺胺类药物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也较多,如:可致肝、肾功能损害,抑制造血系统等。应严格掌握,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毅刚.药疹46例临床分析.中国急救医学,1999,19(4):3.

     2 江明性.药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03.

     3 郑际华,增绍明.140例固定性药疹分析与探讨.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24(2):126.

     4 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9.

     5 朱学俊,顾有守,沈丽玉,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03.

     作者单位:075100河北省张家口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

    (收稿日期:2994-06-10)

    (编辑秋 实)

作者: 陈敬成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