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8期

三种入路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硬膜外阻滞治疗根性腰腿痛已被广泛认可,但此法有穿破硬脊膜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给治疗带来不便。近年来,笔者改用侧隐窝和椎旁神经阻滞法,对其疗效作对比,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经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全部为单侧突,中央型剔除)。记录第1次治疗前后和1个疗程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和......

点击显示 收起

    硬膜外阻滞治疗根性腰腿痛已被广泛认可,但此法有穿破硬脊膜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给治疗带来不便。近年来,笔者改用侧隐窝和椎旁神经阻滞法,对其疗效作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经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全部为单侧突,中央型剔除)。年龄18~70岁,平均(52.4±4.61)岁,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从硬膜外、侧隐窝、椎旁注药阻滞,用药为含0.5%利多卡因、得宝松5mg,维生素B12 0.5mg溶液5~8ml,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记录第1次治疗前后和1个疗程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和有效率,结果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6个月内随访。

  1.2  疗效评定  优良:1个疗程后无明显疼痛,活动自如;有效:1个疗程后疼痛减轻,能正常活动;差:1个疗程后仍疼痛或略减轻,不能正常活动。

  2  结果

  治疗前各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第一次治疗30min后多数疼痛明显减轻,疼痛剧烈者备用曲马朵。1个疗程后各组多数疼痛缓解或减轻,统计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有头晕、腰部不适、腿软等,以硬膜外阻滞居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随访61例,1例4个月后复发再行硬膜外阻滞,3例因硬膜囊受压明显,效果不佳接受手术治疗。见表1表1  3组治疗结果  (略)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释放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或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引发疼痛。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疼痛已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然而,因炎症部位组织充血、水肿、阻力增大,硬膜外后路注药难以集中至炎性组织部位,易分散流向疏松的非炎症组织,注药量需增大,阻滞范围必然广。刘延青等专家学者行椎管造影证实后路法药物易向头端扩散,短时难以扩散至神经根。这样,药物分散可能影响疗效,再者,刺破硬脊膜及硬膜外血肿有可能发生,给门诊治疗带来不便和隐患。

  侧隐窝注射法是穿刺针经小关节内缘或椎板外切迹入路至患侧硬膜外侧间隙,注入药物可集中流向侧隐窝,作用于局部神经根,此法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本组显示优良率达71%,略优于硬外组,虽无统计学差异,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然而,此法要求定位准确,技术要求高,而且仍有穿破硬脊膜及损伤神经根的可能。椎旁注射法是穿刺至椎间孔外口出现异感注药。邵兆军[1]等用CT证实椎旁注射经椎间孔进入硬膜外间隙。从解剖上讲,两种方法实质都是神经根阻滞,只不过是注药点分别在椎间孔内外侧。本组结果显示椎旁阻滞法与另两组效果相似,无一例不良反应,这表明椎旁阻滞法安全有效,且定位简单,易掌握,不易损伤神经根,更适合门诊治疗。

  (致谢:此文承蒙北京天坛医院疼痛中心刘延青主任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邵兆军,谭建强.椎旁与硬膜外阻滞治疗腰神经根性痛的对照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3:137.

  作者单位: 332700 江西彭泽,彭泽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编辑:刘  俊)

作者: 张图强朱华成虞慧芳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