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8期

胆囊十二指肠瘘2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胆囊与十二指肠形成内瘘病人临床上少见,它往往是胆囊炎、胆囊结石反复发作,与十二指肠形成粘连,然后逐步由于结石的机械作用及胆囊内压力增高,使十二指肠壁破溃所形成。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结石<0。8cm),血常规示:WBC9。2%,于入院第2天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胆囊萎缩,壁纤维化,胆囊内无......

点击显示 收起

     胆囊与十二指肠形成内瘘病人临床上少见,它往往是胆囊炎、胆囊结石反复发作,与十二指肠形成粘连,然后逐步由于结石的机械作用及胆囊内压力增高,使十二指肠壁破溃所形成。我院自1999年12月~2004年12月发现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女,6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0年余,复发加剧2天”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软,右上腹压痛明显,Murphy征(+),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结石<0.8cm),血常规示:WBC 9.9×109/L, N 70.8%,L 29.2%,于入院第2天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胆囊萎缩,壁纤维化,胆囊内无结石发现,胆囊体部与十二指肠球部形成一大小约3cm×2.5cm内瘘。行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瘘修补术。患者于术后第3天出现肠蠕动,但无肛门排气,于术后第6天出现肠梗阻症状,经保守治疗后无效,于术后第10天才考虑为“胆石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瓣上约10cm处有一大小约6cm×4cm×2.5cm结石,行肠切开取石术,术后恢复顺利。

  例2,患者,女,62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2年余,再发1天”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右上腹压痛明显,Murphy征(+),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内径2cm,经术前准备,于第2天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术中发现胆囊体部与十二指肠形成一大小约2cm的内瘘,行十二指肠瘘修补术。由于例1诊治的经验,即经小肠向下探查,发现空回肠交界处有一大小约3.4cm×2cm×5cm结石,行肠切开取石术,术后恢复顺利。

  2  讨论

  2例病人均有10余年“胆囊炎、胆石症”病史,术中发现胆囊与十二指肠形成内瘘,例1由于没有经验,漏诊了胆石性肠梗阻,导致二次进腹手术治疗。回顾病史,所谓的“再发”,实为肠梗阻症状,胆囊与胃肠道形成内瘘患者,无论胆囊内有无结石均应考虑到“胆石性肠梗阻”的可能,理论上结石的大小可比瘘口大得多。另外,胆石也可由扩张的胆总管直接进入肠道。

  胆囊与十二指肠形成内瘘患者常有10余年“胆囊炎,胆石症”病史,故以高龄为主,术中一旦发现,要排除胆石性肠梗阻的可能。胆石性肠梗阻确诊后其治疗方法并不复杂。所以在临床上对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人的诊治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仍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步骤,不能忽视。例1患者于第2次术前在右下腹可触及梗阻的结石。(2)对有长期慢性胆道病史同时出现机械性肠梗阻表现者,要行X线检查,如发现胆道气体显影,必要时可行胃肠造影,往往可于手术前明确胆石性肠梗阻的存在。

  作者单位: 313013 浙江湖州,湖州市练市医院

  (编辑:朱兆耘)

作者: 沈新江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