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5期

特重型颅脑外伤预后因素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车祸和高空坠落事故逐渐增多,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提高。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各类创伤总数的25%~40%。结合我院2004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86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2临......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车祸和高空坠落事故逐渐增多,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提高。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各类创伤总数的25%~40%。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居创伤中首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1]。结合我院2004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86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病人中男65例,女21例,年龄13~89岁,平均(43.30±18.1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4例,坠落伤15例,砸伤11例,摔伤4例,不明原因2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诊断为特重型颅脑外伤(GCS 3~4分)64例,入院为重型颅脑外伤最终转归为特重型颅脑外伤22例(GCS 5~6分16例,7~8分6例),恶心呕吐75例,尿失禁68例,抽搐4例,单侧瞳孔散大46例,双侧瞳孔散大32例,呼吸不规则12例,误吸39例,合并四肢骨折33例,胸部损伤26例,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骨盆骨折2例,髋关节脱位1例,外耳道或鼻腔出血32例,有低血压15例。

    1.3  损伤类型  入院前均行颅脑CT检查,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20例,脑挫裂伤4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6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4例,脑内血肿14例,脑室内出血4例,颅底骨折13例,颅骨骨折31例,颅内积气11例,血管窦破裂6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例,鞍上池、环池受压或闭塞22例,中线移位0.5~1.8cm 32例,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颅内损伤最多。

    1.4  治疗方法  开颅手术55例,未手术31例,其中施二次手术8例。外伤后至手术时间间隔0.5~7.5h不等,平均(2.8±0.56)h。手术治疗包括血肿清除术、清除坏死脑组织术、内外减压术。手术入路48例采用改良翼点扩大开颅,4例采用双额冠状瓣切口开颅,3例采用枕部远外侧入路。二次手术包括血肿清除术、积液引流术、V-P分流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急诊手术发生术中脑膨出43例。气管切开62例。

    1.5  结果  存活38例,恢复良好6例,中残7例,重残11例,植物状态8例,自动出院6例,病死48例,其中死于肺部感染7例,合并肝肾功能衰竭39例,其他原因死亡2例。

    2  讨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是45岁以下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技术的提高和相关科学的发展,使其病死率较以前有明显下降,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达50%~60%,因此提高颅脑损伤治愈率关键在于治疗那些可预防的一些不利因素,及时终止继发性脑损害的环节。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在救治中应加以注意:(1)尽量缩短外伤后急救时间。绝大多数颅脑外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原发性昏迷,尽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呼吸道梗阻造成缺氧、窒息,从而加重缺氧性脑损害。(2)尽早明确伤情。争取缩短入院前检查及入院准备时间,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明确是否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损伤。(3)根据患者情况尽早决定治疗方案。笔者认为,如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能耐受手术者,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可积极手术治疗,清除颅内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是脑损伤患者死亡、植物生存和严重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无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有效方法[2]。根据我院治疗结果来看,6例中有3例恢复良好,其余3例仍为植物生存。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如颅内压监测提示颅内高压,可行单纯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缓解颅内压,或许可能不失为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4)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患者意识状态进行性恶化,多有颅内继发性损害,应及时CT复查和手术治疗。脑疝形成至手术时间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缩短伤后至手术时间则有明显改善预后的趋向。对急性硬膜下血肿,应及早手术。我们治疗结果证实,2例超早期(30min~1h内)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均较好,康复后基本未遗留后遗症。其余10例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相对手术及时患者的预后均好于病情类似、手术迟缓及非手术者。(5)尽早纠正低血压,扩充血容量。(6)积极控制颅内压,有条件的可以使用颅内压监测。(7)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镇静,控制体温,必要时可给予人工冬眠疗法。注意预防各种颅外并发症发生。各种并发症可相互叠加,加重对脑损伤的损害。另外脑水肿、弥漫性脑肿胀、脑损伤后高血糖、癫痫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应注意防止并纠正。(8)选用合适抗生素治疗。昏迷患者很容易合并感染,一般均使用抗生素治疗,若严重感染者,可先做必要的细菌培养。(9)重视扩张脑血管,防止痉挛及外伤后脑梗死。(10)脑保护剂和促进细胞代谢、苏醒剂的应用。(11)后期辅助高压氧、理疗等康复手段,有助于尽量恢复肢体等功能。高压氧能提高脑血管含氧量和储氧量,改变血-脑屏障渗透性,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12)昏迷病人能否得到良好的护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护理工作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如生命体征和脑功能的观察),每天进行呼吸道、口腔、眼睛、皮肤和褥疮、排泄道的定时护理,肢体功能的功能护理锻炼和营养的调理等,这些都是预防并发症和康复的重要措施[3]。

    总之,充分认识与特重型脑损伤预后有关的因素,及时予以纠正,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279-285.

    2  徐启武.临床颅脑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5-209.

    3  尤荣开.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5-273.

     作者单位: 201103 上海,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神经外科

  (编辑:丁剑辉)

作者: 钱培,王文华,孙锋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