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1期

胰体部囊实性乳头状癌1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上腹可扪及一约10cm×8cm包块,边界不清,稍活动,轻压痛,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5cm×8。6cm的混合性光团回声,边缘轮廓清楚,内回声不均匀,内部可见一大小约6。3cm×5。...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2岁。因“左上腹阵发性疼痛2天,伴恶心、呕吐”于2006年1月12日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上腹可扪及一约10 cm×8 cm包块,边界不清,稍活动,轻压痛,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B超检查:胰体尾部可见一大小约11.5 cm×8.6 cm的混合性光团回声,边缘轮廓清楚,内回声不均匀,内部可见一大小约6.3 cm×5.3 cm不规则液性暗区,内透声尚可。CT检查:胰腺尾部可见一巨大囊样低密度影,大小约10 cm×9.2 cm×9.0 c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实性部分,囊壁厚约3 mm,部分囊壁可见斑点样钙化。MRI检查:胰腺体尾部囊实性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脏器界限清。血实验室检查均正常。2006年1月13日在全麻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术中探查:肿瘤位于胰体尾部,约15 cm×12 cm×8 cm大小,光滑,边界清,活动度可,呈囊实性,与周围组织粘连,脾血管与肿物关系紧密,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诊断:(胰腺尾部)囊-实性乳头状癌伴广泛坏死,未浸透包膜;脾脏未见癌浸及。免疫组化检测:PR(+)。术后3天血淀粉酶156 u/L,尿淀粉酶1673 u/L;术后7天血淀粉酶107 u/L,尿淀粉酶738 u/L;术后10天血淀粉酶100 u/L,尿淀粉酶382 u/L。患者于术后12天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无异常。

    2  讨论

    本病在临床上十分罕见,仅占胰腺恶性肿瘤的1%。有关胰腺囊腺癌的最早文献报道分别见于1911年Kaufman和1834年Lichenstem各自在德、美杂志上的报道。1963年,Cullen在Mayo医院所有的240万份在住院病历中,共发现资料完整、可以确诊的胰腺囊腺癌17例。截止1984年,Segessen统计在世界各国医学文献中报道的胰腺囊腺癌仅100余例,我国均为散在的个案或少数的病例报道。胰腺囊腺癌起源于胰腺大导管的黏膜上皮,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胰腺体、尾部较多见。Strodel综合报道Mayo医院和美军病理研究所(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AFIP)共62例胰腺囊腺瘤病人,癌肿位于胰头部占17%,头部占1%,体尾部占81%,多发性占1%。肿瘤大小不一,小者仅为2 cm(尸检时发现),大者可充满整个腹腔,甚至长入盆腔;平均10 cm左右。一般位于胰腺头部的瘤体较小,而体尾部的瘤体较大。它好发于女性,生长较慢,恶性程度较低,切除率较高,手术切除是胰腺囊腺癌的唯一治疗方法。根据囊腺癌所在部位做胰体尾切除,同时往往需要行脾切除术,本例即行此术式。囊腺癌有时囊腔较大,切不可做内引流术或外引流术,即使在囊腺瘤亦然,因为这种肿瘤系多房性,引流不仅无效,反而会引起囊内感染,而且贻误切除时机,丧失根治机会。胰腺囊腺癌手术切除的预后大多较好,远期生存率远优于胰腺癌。Mayo医院20例胰腺囊腺癌病人的手术治疗结果表明,行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8%和14%。而在Warren报道的17例病人中,手术切除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23%。对于那些癌肿切除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病人,如果病人的身体条件允许,应力争再次手术切除,其中部分病人尚可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本例术后随访3个月健康生活。笔者认为:(1)胰腺囊腺癌发病率低,早期症状不典型,且与胰腺假性囊肿相似,若认识不足易误诊误治;(2)根据病史结合B超、CT(或MRCP)、DSA等综合检查,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必要时剖腹探查取活检;(3)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是早期发现,避免误诊误治,及时手术,争取根治切除。

     作者单位: 255400 山东淄博,淄博市临淄区齐都医院普外科

  (编辑:杨  熠)

作者: 门秀东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