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3期

环钻法双侧椎间圆柱状植骨加RF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24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环钻法双侧椎间圆柱状植骨加RF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24例分析(pdf)[摘要]目的总结腰椎滑脱症的诊治经验,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病例均采用后路减压、复位、RF固定,并用相同规格的环钻于双侧椎间隙开辟植骨床并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论采用环钻法双侧椎间圆柱状植骨加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技术......

点击显示 收起

    环钻法双侧椎间圆柱状植骨加RF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24例分析 (pdf)

    [摘要]  目的  总结腰椎滑脱症的诊治经验,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4例病例均采用后路减压、复位、RF固定,并用相同规格的环钻于双侧椎间隙开辟植骨床并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24例中男15例,女9例。峡部裂18例,退行性变6例。L4、5 14例,L5S1 10例。按照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3例,Ⅱ度滑脱14例,Ⅲ度滑脱7例。本组获得随访20例,随访时间平均为18个月(6~36个月)。结果  按JOA评分:其中优10例;良12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91.7%。结论  采用环钻法双侧椎间圆柱状植骨加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技术可行;费用合理;疗效满意;值得广大骨科医生探讨并推广。

  [关键词]  环钻法;圆柱状植骨;RF内固定;腰椎滑脱症
   
  自2002年3月~2006年2月我院采用环钻法双侧圆柱状植骨,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病人24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8~60岁,平均44岁。滑脱性质:峡部裂(真性滑脱)18例,退行性变(假性滑脱)6例。滑脱阶段:L4、5 14例,L5S1 10例。按照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3例,Ⅱ度滑脱14例,Ⅲ度滑脱7例。所有病人均有下腰痛和(或)下肢放射痛,其中6例有间歇性跛行。CT及MRI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同间隙椎间盘突出,中央管和(或)神经根管狭窄。全部病例均行3个月~2年时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

  1.2  手术方法  24例患者均行插管全麻,术中取俯卧位,以滑椎为中心后正中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骶棘肌,骨膜下剥离显露病变椎板及上下相邻的一个正常椎板,切除病变椎板,摘除病变间盘髓核组织,松解神经根,准确打入椎弓根螺钉,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撑开和固定,并用C型臂透视证实。用自制的带有外套管保护的直径1.0 cm的环钻沿硬膜囊两侧与椎弓根钉方向大致一致(约与矢状面成15°~20°)由椎间钻入约2.5~2.7 cm(根据患者椎体大小决定钻入的深度),取出上下椎体终板被钻掉的部分以及部分皮质骨,在上下椎体间隙开辟一个直径1.0 cm的孔道作为植骨床,以备植骨用。用同样规格的环钻取自体圆柱状髂骨条长约2.0 cm,沿硬膜囊两侧预先准备好的骨床内植入,骨条末端与椎体后缘平齐或略低,以不刺激、压迫硬膜囊为准。然后将预先撑开的RF稍微加压,使骨条与植骨床紧密结合。完成双侧椎体间圆柱状植骨。术后伤口内放置负压引流,48~72 h拔除,1~2周腰围保护下下床有限活动,2周拆线后床上俯卧位腰背肌锻炼,3个月后去除腰围继续做腰背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获得随访20例,随访时间平均为18个月(6~3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断棒断钉现象。滑脱平均复位率93.2%。按JOA评分:其中优10例;良12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91.7%。并发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1例,4天后自行愈合。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自从被人们所认识以来,一直被各家在实践中遵循减压、复位、固定、融合四大原则的指导,实践应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术治疗,但依然存在诸如内固定断裂、植骨不融合、脱位复发以及费用昂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治疗上依然存在一些困难。我院近4年来采用环钻法双侧椎间圆柱状植骨加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技术可行、费用低廉、疗效满意,值得广大骨科医生进一步探讨并推广。

  从固定角度,各种各样的后路固定系统,大多无非在固定装置的连接上有所改进,但根本的椎弓根钉却依然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再坚强的内固定装置,也都是暂时的、辅助的,根本的目的则是病变节段的植骨融合[1~4]。于是,是否选择昂贵的、新颖的内固定装置并不是根本。笔者采用以椎弓根钉为基础的价格比较低廉的RF钉(钢质或钛合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足够起到固定的作用。

  从融合角度,传统的后路小关节、横突间植骨融合,只起到脊柱后柱结构的稳定,因此存在植骨不融合率高、椎间高度容易丢失,内固定松动甚至断裂、滑脱复发等严重的并发症[5]。而双侧椎间圆柱状植骨,则克服了这些缺点,它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完成了椎体间前、中、后三柱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由于使用相同规格的环钻取髂骨和开辟植骨床,它和长方体柱状植骨不同,使柱状骨条与相适应的椎体间植骨床紧密结合,不遗留空隙。且由于植骨条在所要融合的椎体间大致呈三角形分布,增加了椎体间的稳定性,减少了植骨不愈合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6]。

  与椎间融合器相比,其低廉的材料价格(几乎可以全部取自自体髂骨)和几乎与其相同的作用,值得广大骨科医生所重视。同时,技术可操作性强,器械要求也并非十分复杂。因此,该方法可视为治疗腰椎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翁习生,高鹏,邱贵兴,等.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1):664.

  2  陈亮,唐天驷,杨惠林.Steffee手术治疗崩裂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36-166.

  3  褚大由.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进展.中华骨科杂志,2000,20(5):289-291.

  4  钱忠来,唐天驷,杨惠林,等.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的相关基础研究与远期临床疗效.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1):666-669.

  5  侯筱魁.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华外科杂志,1990,28:682.

  6  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70-171,180.

  作者单位: 756000 宁夏固原,固原市人民医院外五科

  (编辑:宋  青)

作者: 陈志军,阎固宁,杨元华,李国治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