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3期

非典型性Mirizzi综合征致迟发性胆漏1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非典型性Mirizzi综合征1病历摘要患者,女,4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5个月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右上腹压痛,腹部未扪及肿块。B超提示:胆囊颈部结石,胆囊炎。临床诊断:胆囊结石,胆囊炎。在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肝脏未见明显异常,胆囊呈明显慢......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非典型性Mirizzi综合征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5个月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右上腹压痛,腹部未扪及肿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正常;B超提示:胆囊颈部结石,胆囊炎。临床诊断:胆囊结石,胆囊炎。在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肝脏未见明显异常,胆囊呈明显慢性炎症萎缩改变,底、体部均膜状粘连。分离粘连后见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颈部可触及结石,三角部呈瓷化瓶样改变,解剖不清,常规游离底、体部后,用电钩切开胆囊,见壁厚约6 mm,流出白胆汁,胆囊颈部可见结石嵌顿,轻轻旋转松动后取出结石约16 mm×14 mm,胆囊颈部宽大,周围充血水肿,结石尖部压迫处呈灰白色,黏膜呈溃疡样改变,用探条探查时,感组织松软,波动感,探条向下亦可探及约3 cm,但不敢强探,仔细观察10 min左右未见液体流出,术中依据“困难胆囊简单处理”的原则,行胆囊逆行切除,宽大残端用多枚钛夹叠形封闭,外用7号丝线缝扎以加强及防钛夹脱落,胆囊床电钩烧灼止血,出血点钛夹止血,探查无异常,置腹腔引流管,结束手术,手术历时2 h,患者前3天恢复良好,肛门排气并进流质饮食,拔除引流管,5天开始出现右上腹疼痛,7天出现轻度黄疸。第7天经B超、肝功能检查及腹穿检查诊断为胆汁漏,后经T管引流、胆肠内引流手术而治愈。

    2  讨论

    Mirizzi综合征为复杂的胆囊结石病例,而本例患者是非典型Mirizzi综合征伴胆囊管解剖异常,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一段距离(占25%),解剖关系见图1。图1  解剖示意图

    本例患者因结石较大,长期嵌顿于胆囊颈部,同时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胆囊结石也部分嵌入肝总管,但未引起胆管炎及黄疸,致胆囊管壁、肝总管壁变薄,形成胆囊、肝总管内漏前病变,而当取出结石后,因内漏未形成,故无胆汁溢出,但创面苍白,呈黏膜缺血样改变,探查时感松软,变薄,当封闭胆囊残端时,适当的牵扯而致胆囊壁与肝总管壁分离。第5天出现黄疸,是因炎症的刺激引发Oddis括约肌痉挛,使胆汁排泄不畅,胆道压力增高所致。当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在肝总管本身有变薄及缺血的病变基础上,致使迟发性胆漏的发生。胆漏形成后早期漏口处局部水肿、炎症、增生、瘢痕形成,同时合并胆道感染而加重黄疸,同时原有的结石压迫肝总管亦是黄疸的病理基础。后期由于漏口增大,胆道压力降低,黄疸反而减轻。从漏口处置入T管引流后异物的刺激以及炎症、瘢痕增生的个体差异性等其他因素,又加剧瘢痕的形成,但由于有T管的支撑作用而无明显临床表现,后在行T管造影及手术检查时均发现明显瘢痕,故行胆肠内引流术。此类病例为临床罕见病例,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术中亦难加防范,只有在临床中不断加以总结及提高。


作者单位:415000 湖南常德,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外科

作者: 朱家万,李更先,姚国喜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