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4期

脾脏巨大多发囊肿1例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脾囊肿手术治疗1病历摘要患者,女,55岁,患者于18年前体检时B超发现脾脏有一囊肿,直径约2cm,故未治疗,每年B超复查,18年来囊肿逐渐增大,数目由一个增至数个,近2年来左上腹偶有阵发性钝痛,无外伤史。0cm,最长径15cm,表面光滑,脾内见多个无回声区,较大者7。6cm×。7cm,壁薄光滑,......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脾囊肿 手术治疗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55岁,患者于18年前体检时B超发现脾脏有一囊肿,直径约2 cm,故未治疗,每年B超复查,18年来囊肿逐渐增大,数目由一个增至数个,近2年来左上腹偶有阵发性钝痛,无外伤史。查体:腹平软,左上腹可扪及一肿块,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差。血常规:WBC 6.47×109/L,Hb 156 g/L,PLT 150×109/L,肝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B超示:肝、胰、双肾未见异常,脾厚6.0 cm,最长径15 cm,表面光滑,脾内见多个无回声区,较大者7.6 cm×7.7 cm,壁薄光滑,后方回声增强。腹部CT示:脾轮廓增大,大小约7个肋单位,脾实质内示多个大小不等囊状低密度影,边缘较清,大者约8 cm×7.5 cm,部分病灶周围可见环状钙化,内密度均匀。遂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脾色暗红,脾前缘及脏面见3个较大囊肿,两个大者约8.0 cm×7.5 cm,小者约5.0 cm×4.0 cm,囊肿壁呈灰白色,光滑。行脾脏切除,脾内有数个小囊肿。术后病理回报:(脾)血管瘤,囊性变伴出血及假性囊肿形成,部分囊腔内可见胆固醇结晶及钙盐沉积,免疫组化:CD34+,α-SMA血管瘤及囊性变部位平滑肌(+),KP-1(-),CD20(-),CD3(-),Ki-67(-)。

    2  讨论

    脾囊肿属罕见疾病,分为真性与假性两类。真性脾囊肿的囊壁具有上皮细胞或由内皮细胞被覆,包括真性非寄生虫性囊肿又称原发性囊肿(如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及单纯性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最常见为脾包虫病,其发生率占所有包虫病的2%~3%;假性继发性囊肿内壁无衬里细胞,多为损伤后脾脏陈旧性血肿或脾梗死灶液化后形成。此患者为脾血管瘤囊性变形成的多发假性囊肿。

    脾脏囊肿临床无特异性表现,其主要表现与囊肿的大小、部位、类型有关。小的脾囊肿不引起临床症状,囊肿较大时表现为脾大或因牵引压迫邻近脏器而引起如左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相应症状,如并发感染可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囊肿溃破时左上腹肿块缩小或消失,继而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甚至休克。X线检查、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检查,包虫三项试验有助于脾包虫病的定性诊断[1]。

    脾囊肿的治疗,应根据囊肿的大小及临床表现而定,一般小的非寄生虫性(直径<2 cm)且无症状的脾囊肿不需治疗,定期B超监测观察。体积较大且有压迫症状的脾囊肿,以及寄生虫性、感染性脾囊肿应手术治疗。脾囊肿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性质及病情来决定,可根据情况施行脾囊肿摘除术、脾节段切除术或脾切除术治疗。传统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为主要手段,随着对脾免疫功能的认识,为了避免脾切除后感染,现在主张手术尽量保留脾脏功能,特别是儿童患者保留脾脏以避免脾切除后凶险感染非常重要[2]。(1)对于脾囊肿较大或有感染、寄生虫性囊肿、囊肿位于脾门或脾中间部者可行脾切除,对于寄生虫性囊肿手术要轻柔,寄生虫性囊肿若手术中破裂,囊液漏入腹腔,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腹腔内广泛种植;(2)如囊肿位于脾上极或下极可考虑脾部分切除;(3)可选择健康脾片行网膜移植以恢复部分脾脏功能;(4)可行囊肿经皮穿刺引流或注射硬化剂(无水乙醇),能使囊液引流、囊壁坏死、萎缩和塌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囊液外渗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腹腔内广泛种植,寄生虫性囊肿穿刺一直视为禁忌,但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及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穿刺为基础的包虫微创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丁锦辉,罗超英.单纯脾包虫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中原医刊,2007,34(12):7.

2 许世吾,陈晓军.真性脾囊肿的诊断和治疗.腹部外科学,2002,15(6):379.


作者单位:810600 青海平安,平安县中医院

作者: 王成龙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