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7期

B超诊断肝包虫破裂1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因全腹部疼痛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日前不慎与桌子相撞时出现右上腹部“砰”的响声后,即感到全腹部剧烈疼痛,以右上腹部明显,呈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8cm,右叶前后径约11。6cm,内部回声均匀。...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5岁,回族,已婚,生活在牧区。因全腹部疼痛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日前不慎与桌子相撞时出现右上腹部“砰”的响声后,即感到全腹部剧烈疼痛,以右上腹部明显,呈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体查:全腹压痛明显以右上腹为著。B超检查: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左叶前后径约5.8cm,右叶前后径约11.6cm,内部回声均匀。于右前叶胆囊前方可见约12.4cm×6.0cm×8.9cm大小不规则囊性肿物,壁厚不光滑,呈双边征。囊内可见杂乱不均强回声光带及无回声区( 图1)。胆囊大小约5.1cm×2.8cm,壁厚呈双边,囊内未见异常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下腹部可探及深约6.3cm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内可见均匀点状低回声影。B超提示:( 1)肝包虫破裂。( 2)胆囊应激性改变。( 3)腹腔积黏稠腹水。上腹部CT平扫,肝右叶内可见8cm×10cm×110cm大小的不规则混合性低密度影,内有不规则线状高密度分隔影,边界尚清。CT提示肝包虫破裂可能。手术见腹腔内有大量混浊液体;肝右叶有约12cm×10cm×10cm大小肝包虫囊腔,囊壁厚,表面有约2cm长的裂口,有黄白色液体外溢。即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及腹腔冲洗引流术,手术证实为肝包虫破裂。

    2  讨论

    肝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流行于我国西北、西南牧区的一种寄生虫病。包虫入侵的部位主要是肝脏,在肝内包虫首先形成一个小囊并逐渐增大成为囊肿,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形成,内层为虫体,囊内充满无色透明的液体,液体中漂浮着子囊与头节,为其声像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故典型的肝包虫囊肿声像图不难做出诊断,诊断准确率高达99%。本例因包虫囊壁破裂、囊液外溢失去了典型声像图表现,但根据病史、患者居住地,结合肝内出现不规则囊性占位性病变,一般可做出准确诊断。

    图1  肝包虫破裂

    作者单位: 734500 甘肃民乐,民乐县人民医院功能科B超室

   (编辑:朱兆耘)

作者: 刘平,曾令香,朱永丽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