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6期

B超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的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P)形成的部位。方法B超将29位分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测得的ASP,分别按其所处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部前壁(CCA-fw)、后壁(CCA-pw),颈内动脉始段前壁(ICA-fw)、后壁(ICA-pw),颈外动脉始段(ECA),颈总动脉始段(CCA-initial)给予定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P)形成的部位。方法 B超将29位分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测得的ASP,分别按其所处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部前壁(CCA-fw)、后壁(CCA-pw),颈内动脉始段前壁 (ICA-fw)、后壁(ICA-pw),颈外动脉始段(ECA),颈总动脉始段(CCA-initial)给予定位。结果 ASP位于CCA-pw占63.6%; CCA-fw占18.2%;ICA-pw占10.9%;ICA-fw占5.5%;CCA-initial占1.7%;ECA为0。结论 颈部ASP形成的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部后壁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部前壁和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始段极少见,颈外动脉发生率几乎为零。

【关键词】  粥样硬化斑块 颈部动脉定位 超声波探查

    据目前相关报道,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成为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成为临床诊断学关注焦点[1]。笔者探查斑块位置分布特点,探讨其形成原因及对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患者,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73.7岁。分别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单侧或双侧颈动脉共38条血管,被B超确认其内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为55个。

    1.2  研究方法  仪器HDI-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 MHz。方法:被检者取仰卧位,二维超声分别在颈总动脉分叉部(约长1~2 cm范围)和颈内动脉始段横截面上以横向半径将其分为CCA-fw、CCA-pw、ICA-fw、ICA-pw,在上述各部及ECA、CCA-initial分别记录斑块数量和大小。统计学用百分率法表示。

    2  结果

    在B超发现的55个ASP中有硬斑和软斑,分别占总数的92.6%和7.3%;有13例患者为多发性,即斑块同时出现于一条血管内或双侧血管均有发生,占总人数的34.5%。斑块形状多呈底宽顶窄小丘状,向管腔内隆起,而位于CCA-fw个别斑块为颗粒状,镶嵌在紧贴着管壁一侧云雾样声像中[2]。硬斑最大径线约0.3~1.2 cm;软斑为0.8~1.8 cm。径线<1.0 cm的斑块多限于动脉内膜层,径线>1.0 cm斑块其管壁中层回声模糊或消失。ASP在观察区的数量、大小和百分率见表1。硬斑绝大多数伴声影(位于前壁者除外),个别有表面破溃者呈不规则形状,软斑常出现较明显管腔狭窄图像及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图像(图1、图2)。  表1  观察区ASP情况

    3  讨论

    ASP是动脉内膜局部增厚并向腔内隆起的斑块病变,斑块径线大小不等,约0.5~1.8 cm,典型斑块由内膜增生的纤维帽状构成表面部分,深部为坏死崩解的细胞碎屑和脂质形成无定形粥样物[3],在超声波检查时,又将弱回声、等回声斑块称为软斑;将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斑块称为硬斑[4]。ASP起因多见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其形成的内环境因素与动脉壁基质的代谢,血液中脂蛋白侵入动脉壁的机制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小板及单核巨噬细胞是否正常的自稳状态有关[3]。

    从实验中看到ASP多发生在血管分叉部位周围血管,而血流往往在此易形成不规则流体,Zhao等[5]对此所做磁共振模拟实验中指出,由于分叉管腔局部几何构造特点,管道与管道间角度不同使该处形成往返不定的流体,对管壁形成低剪切力作用,尤其在膨大部前壁和后壁较为明显。这些低切力涡流是否影响动脉壁基质的代谢或损伤内皮细胞,从而有利于脂质颗粒在其内沉积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实验中还看到ASP发生在ECA和CCA-initial同样是分叉部周围动脉血管的几率极小,甚或为零,与其他血管发生ASP的结果相差悬殊,是否因ECA行程分支丰富及局部所在颈阔肌等面部肌肉活动频繁而使血流较ICA畅通不易阻滞;是否因CCA-initial分叉部较颈动脉窦分叉部更接近心脏—压力泵,其内血流速度加快不利于脂质颗粒在血管内皮细胞中滞留沉积;这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CCA膨大部(动脉窦)及颈内动脉始段,可能与血管分支角度、血流在此形成紊乱流体以及患者基础病所导致的内环境改变等有关,均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Cola C,Clementi E,Biondi-Zoccai G,et al.From carotid pplaque biology to serologic markers of vulnerability to predict the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events.Acta Chir Belg,2007,107(2):129-142.

2 张红,周敏.超声多普勒对颈总动脉云雾样声像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12):1084.

3 谷伯起.心血管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8,51.

4 李建初,袁光华,柳文仪.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北京: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94.

5 Zhao SZ,Xu XY,Hughes AD.Blood flow and vessel mechanics in a physiologically realistic model of a human carotid arterial bifurcation.J Biomech,2000,33(8):975-984.


作者单位:510635 广东广州,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超声科

作者: 张红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