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5期

茎突过长的X线投照与诊断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讨论茎突过长与周围组织及X线投照方法与诊断的关系,提高诊断符合率,分析造成茎突过长综合征各种症状与茎突过长的程度曲度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可能。方法回顾分析23例茎突过长阳性病例的X线表现。结果茎突过长长度超过3cm者23例,其中19例单侧,左侧6例,右侧13例。仅有4例为双侧过长。...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讨论茎突过长与周围组织及X线投照方法与诊断的关系,提高诊断符合率,分析造成茎突过长综合征各种症状与茎突过长的程度曲度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可能。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茎突过长阳性病例的X线表现。结果 茎突过长长度超过3 cm者23例,其中19例单侧,左侧6例,右侧13例;仅有4例为双侧过长。长度最长者5.8 cm,平均为4.1 cm;前倾角大于25°的4例,内倾角大于30°的7例。结论 X线平片检查完全能满足临床对茎突过长的诊断,合理的投照方法是提供做出准确诊断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  茎突过长 X线平片 投照与诊断


    茎突过长症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螺旋三维重建越来越被广泛应用,螺旋CT、3D成为检查茎突过长的新方法,可以更为明了地显示其长度与周围的关系,但在基层应用X线平片摄影对茎突过长的诊断仍完全可行。为讨论茎突过长与周围组织及X线投照方法与诊断的关系,提高诊断符合率,分析造成茎突过长综合征各种症状与茎突过长的程度曲度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可能,笔者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4~2008年有临床症状接受摄茎突正侧位平片摄片者29例,茎突超过3 cm者23例中,男14例,女9例,年龄27~6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多年,平均约2~3年。咽部指诊阳性者14例。

    1.2  投照方法  全部摄正侧位平片,焦片距50 cm,正位采用65~70 kV,50~60 mAs,双侧曝光;侧位为65~70 kV,60~65 mAs投照条件;活动摄影台加活动滤线器。正位:患者仰卧于活动摄影台上,听下眶线与台面垂直;中心线通过患侧外眦与矢状面平行和通过耳垂做横断面的交点垂直射入台面。曝光时嘱患者张大口或软木塞塞口,同时以同法摄对侧比较。侧位:取俯卧,对侧肢体抬高,头侧置矢状面与台面平行,头尽量后仰,下颌向前伸展,上下颌成反咬合状,使下颌与颈椎夹角达最大;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通过健侧下颌角和患侧下合角与乳突尖之间中点射入暗合中心。此投照方法的优点能使茎突全部显示出,不与其他骨骼重叠,测量数值较为可靠;使茎突投影正位片上位于上、下颌骨之间,茎突侧位影投在下颌骨与颈椎之间,图像清晰;传统的茎突摄影多采用横瓦位,图像常与上颌窦重叠而显示不清。

    1.3  X线诊断  正位片主要用于判断茎突的弯曲及偏斜情况,侧位主要观察其长度;临床上以大于30 cm作为茎突过长的诊断标准;在测量长度的同时,还要记录前倾角及内倾角度,结合临床症状和指征检查。测量前首先观察X线图像有否放大失真,还要注意茎突基底部是否显示、考虑测量长度值是否失真。

    1.4  结果  茎突过长长度超过3 cm者23例,其中19例单侧,左侧6例,右侧13例;仅有4例为双侧过长。长度最长者5.8 cm,平均为4.1 cm;前倾角大于25°的4例,内倾角大于30°的7例。

    2  讨论

    本组23例X线诊断为茎突过长,18例行手术治后有15例症状改善和治愈;X线检查是诊断茎突过长的有力佐证,而X线诊断准确率又依赖于摄影位置和投照方法的得当。茎突起于颧骨鼓部下方茎乳孔的前方,外耳孔内下约1 cm处,正常为2.5 cm左右;茎突的形态和长度个体差异较大,有未发育、发育不良、发育过长;分圆锥形、结节型、关节型等类型,大多为由粗渐细的圆柱状,远端多数伸向内前下方,位于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与冠状面约成11°~25°;少数伸向外下方[1]。由于茎突解剖部位的特殊,个体的差异造成X线投照有一定的难度,不同投照方法所显示的倾角、曲度和长度有一定的偏差,侧位利用双10°角(头面侧)投照法常比单10°角(向头侧)的前倾角小,因此必须保持人体纵轴线的平衡。利用角度板投照往往会使图像拉长,茎突曲度过大者往往投影缩短会使测量值变小;因此投照体位是X诊断茎突过长的关键。当茎突不能全部显示时应该重新摄片或结合透视定位,使其完全暴露。

    茎突表面有茎突舌骨肌、茎突咽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等附着;茎突下端介于颈内外动脉之间,附近有舌咽神经、三叉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等。本病好发于30岁左右,常继发于茎突附着肌腱、韧带骨化过程中,骨化后,过长的茎突出现了长度、粗细、位置及形态的改变,破坏了原有的正常结构,与邻近神经、血管、肌肉相抵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症状的发生[2]。茎突的长度和症状的轻重无必然一致性,有些茎突较长但症状不明显,有的长度在正常范围,引起的症状却较明显;这可能在这些病理变化过程中刺激周围血管或神经,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若茎突的向前或向内倾角度大或茎突的曲度过曲对周围的压迫和刺激就更为明显。茎突过长综合征由于临床症状表现各异,易被误诊(如慢性咽喉炎、咽神经官能症等),本组手术无效病例可能为咽部此类疾病,或几病同存;有文献报道正常人群中有4%茎突过长;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咽部刺痛、异物感、同侧耳痛及颈动脉压迫等症状,也有以咳嗽为主的,有以肩部不适为主的;前倾角、内倾角和长度的测量和这些症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茎突综合征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咽部指诊利用X线平片诊断茎突过长完全能满足临床需要;平片以其经济、简便、实用,足以为大多数病例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CT可以弥补X线平片的不足,同时能提供选择手术进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平片在临床实践中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 马荣珍,朱乃栾,袁玉玲,等.颞骨茎突DR摄影及应用.河北医药,2008,36(1):31.

2 张中华,赵淑梅,李德峰,等.茎突过长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淮海医药,2000,24(2):153.


作者单位:318020 浙江台州,黄岩中医院

作者: 潘统灼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