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期

白塞病胃肠道X线征象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白塞病的病因与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系免疫缺陷、低下所致。在国际上成立了“白塞病委员会”召开了多次会议,但未见关于单独X线诸方面的诊断报道,本文通过对208例白塞病胃肠道平片及造影检查的X线分析研究,总结出重要X线征象与辅助X线征象15种,于1990年2月至2008年10月完成研究任务,并应用于临床。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白塞病的病因与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系免疫缺陷、低下所致。属结缔组织疾病。病理改变为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炎性改变。在国际上成立了“白塞病委员会”召开了多次会议,但未见关于单独X线诸方面的诊断报道,本文通过对208例白塞病胃肠道平片及造影检查的X线分析研究,总结出重要X线征象与辅助X线征象15种,于1990年2月至2008年10月完成研究任务,并应用于临床。所研究的成果可诊断各型白塞病,达到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  白塞病;胃肠道;X线诊断。

白塞病(Behcet)虽病因未明,但多认为与遗传性免疫疾病有关。以全身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慢性发展和多系统损害的结缔组织疾病。

    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名医张仲景认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故称之狐惑病。目前国内专家均认定狐惑病即白塞病,狐惑病的提出至今已1700多年,未有新的发展,自1937年Behcet报道本病71年以来,对本病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由于白塞病累积全身多个系统:口腔、咽喉、眼、生殖器、皮肤、神经、消化、呼吸、心脑血管、泌尿系统和关节等,加之当代医学分科极细,所以本病患者就医时,各科往往只注意到与本科有关的病变,较少联系全身受累的情况,疏漏了对本病的诊断。

    多年来,在国内各类文献上将本病分为:三联症型、神经型、呼吸道型、心血管型、胃肠型和皮肤型等,从而拓宽了对本病研究的道路。自1990年以来,我们对本病在消化道的各种异常X线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至今为止,发现白塞病患者的胃肠道均有相应的异常X线表现,并认定这些征象是诊断白塞病的重要X线征象,已正确诊断各种类型的白塞病208例。

    1  资料来源

    (1)对已确诊的白塞病9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进行胃肠道X线钡餐检查并点片,发现9例白塞病患者在服钡前、服钡后和连续复查中,均具有各时期相同的异常X线改变,经治疗中和治疗后,异常X线改变可消失,或改变不明显或长期存在不消失。(2)截止2008年10月,我们诊

    断白塞病208例,这些病例主要来源于伊春辖区和部分省内、外的患者。有的是胃肠钡餐的,有的是胸腹联透检查建议胃肠钡餐的,约20%患者是专程来我处检查的,凡我们诊断的病例,经临床印证或去外地进一步检查确诊,并服中药治疗,疗效甚佳。(3)女多于男,约为2∶1,年龄11~76岁,以20~40岁多发。

    2  胃肠道异常X线表现

    常规透视下可发现白塞病在胃区及腹部的异常X线改变,而怀疑本病,服钡后从口咽、食管到胃以及小肠的连续观察,白塞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X线改变,再经对患者病史的询问即可诊断,其X线改变可分为钡餐前胸腹联透或照片及钡餐检查中两部分。

    2.1  钡餐前胸腹联透的异常X线表现  常规透视下因各种所谓的异常X线改变,多表现轻微,又加之没有明确标准,故需细心观察才能发现。(1)肺纹理改变:约有60%以上病例肺纹理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或模糊,有少数病例肺的改变可类似间质性肺炎,长期慢性患者的心脏多为无力状,我们病例中36例显示广泛肺内小点状和网状不规则阴影。(2)心血管改变:大、小静脉炎症,阻塞或狭窄。(3)胃泡改变:胃泡壁增厚超过10 mm以上,甚至有的形成假瘤样改变,钩型胃与横型胃之胃泡正常或增大,胃泡颈部体部之间高平致颈部消失。(4)胃区附近肠管气体:在胃泡与胃大弯侧均见有充气的肠管,主要以结肠脾曲为主,有少数充气肠管有轻度扩张,但多较局限。(5)胃内积气及潴留液多少:有少数病例的胃底、胃体和颈部扩张充气呈漏斗状,有时可出现纤细的胃黏膜影与胃方向一致近于平行线条影。胃内如无远端梗阻或严重的幽门痉挛,则潴留液减少。

    2.2  胃肠道钡餐检查所见  钡餐检查虽有较多改变显而易见,但有些改变又都在平常视之为正常所见。白塞病的消化道改变很广,要全面细心观察。(1)口咽部:受检患者口腔溃疡发作时,则口腔显示钡斑残留,咽部主要是慢性炎症的X线表现。口咽部下咽困难,常须数次努力方能下咽,单侧或双侧梨状窝底上提不协调或无力,形成梨状窝对称或不对称钡滞留,咽部溃疡可见龛影和钡斑残留。(2)食管钡下流缓慢,蠕动减少,约1/3病例,在观察到一、二组小肠时,食管黏膜沟仍有钡剂停留,也有极少数患者食管运动过速,甚至卧位检查也难看清食管黏膜。(3)胃底、贲门:立位观察胃泡与膈肌之间208例全部超过3 mm,超过5 mm的155例,胃底与胃泡间最大厚度可达24 mm,卧位或气钡双对比造影胃底与胃体上部显示多为纤细小钡斑点,51例胃镜报告为浅表糜烂性胃炎,贲门形态和位置异常占30%。(4)胃体与胃窦:①胃体部黏膜约占半数表现纤细,并见小的斑点,在双重造影下最易显示;②胃窦:24例合并胃窦炎占11.5%,胃窦蠕动弱或过强,黏膜粗大和扭曲。(5)幽门及十二指肠:合并不同程度的幽门痉挛者占半数,全部病例均有十二指肠球或球后溃疡的X线表现。(6)空、回肠:在小肠出现各种小肠营养不良X线征象都占本组病例72.1%。

    2.3临床症状  (1)95%以上患者伴有头痛、偏头痛、头晕及记忆力下降,80%以上睡眠不良。(2)半数有心悸、心慌。(3)眼发干、紧、涩、锈感占10%,痒占50%以上,视力改变占36 %。(4)口咽部反复性溃疡,同时伴有口咽部干、苦、口腔有异味。(5)咽喉上段食管异物感和不适感占45%以上,全食管匀有不适症状,仅见3例。(6)嗳气、上腹胀满占41%。(7)腰背、四肢关节疼痛占79%。(8)便秘40例占27%;稀便168例占63%。(9)半数以上手、足易冷,小腿皮肤痒约占30%。(10)阴部破溃19例占13%。(11)发热24例占16 %。

    2.4  实验室检查  (1)血沉多正常,仅1例增快,为伴风湿活动;(2)针刺反应(+),占100%;(3)生化检查:因条件所限未开展;(4)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伴糜烂40例;(5)活检:未开展。

    3  典型病例

    例1:男,34岁,患病4年中曾在国内多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泌尿系感染、胰腺炎、口腔溃疡、肾盂肾炎及幽门梗阻等,1990年4月来我科胃肠透视见:胃泡大,壁厚与膈肌之间距约为1.5 cm,胃颈部增宽,大弯侧结肠脾曲充气、胃内潴留液较多,注射654-2 10 mg后幽门通过正常,十二指肠球部龛影,一、二、三组小肠黏膜不规则,二组小肠分节状充盈,结合症状诊断:白塞病。中药治疗3天,所有症状消失,又继续中药治疗25天至即日未见复发。

    例2:女,40岁,患者由雷诺病现象发展到雷诺病18年,并因此而截两指和一趾,口、眼干19年,18年来口腔反复溃疡,性生活疼痛离婚13年,全身皮肤痒,双小腿被挠损。为求治曾去国内多地,1999年来我科胃肠检查诊断:白塞病,经中药治疗20天后,口、眼干、头痛、妇科病,关节痛及全身痒等症状消失。但四肢及手足冷和体温未见明显好转,5个月后又来开药时上述症状未见复发。

    例3:女44岁,全身无力,腋下与颌下淋巴结肿大和上腹部及后腰部疼痛等,在外院曾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胆囊炎和慢性胰腺炎,继续治疗一年余,自觉症状减轻而终止治疗,7个月后上述病症又重新出现并加重,伴视力模糊,来我科胃肠钡餐检查诊断白塞病,中药治疗1周自觉症状消失停止治疗,该患者7年来反复口腔破溃,视力不佳,头晕、心悸、胸部及左腰疼痛,阴部和下肢及皮肤瘙痒以及反复腹泻等症状。

    例4:女,36岁,患病7年多来因口腔反复溃疡,在长期指导下服维生素B2,近年意识到服药与不服药口腔溃疡在15天均自行消失。7年来同时伴有眼结膜炎、头晕、记忆力下降等,腰背及关节痛,口干、眼干、腹泻,四肢(尤以手足)易冷,下肢皮肤瘙痒,因性生活痛苦夫妻间不和睦,曾先后诊断为眼结膜炎、口腔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浅表性胃炎、宫颈糜烂和肾盂肾炎等,2004年4月来我科进行胃肠透视诊断白塞病,以三联症型为主,患者服中药治疗2周,至今未复发。

    例5:女,30岁,患者高热在外院治疗十余天体温持续在39 ℃以上,内科多次会诊调治,体温仍不退,2006年3月来我科胃肠透视诊断为白塞病(三联症型),经中药治疗次日体温下降到37.2 ℃,第三天体温完全正常出院,中药治疗20天全身症状消失停药后至今未再复发。

    例6:女,26岁。2008年4月16日来我科前26天曾在某院诊断为结核脑膜炎,结核医院治疗22天渐重,来我科诊断为白塞病。地塞米松治疗次日离开,中药治疗15天上班至今。

    所有病例都建立了追踪观察和中药治疗的观察联系,以及治疗后定期复查。

    4  讨论

    以往国内外未见通过X线检查发现和诊断白塞病的报道,实际工作中,我们意识到本病并非少见,过去认为比较少见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就诊时,诸科均只想到所属科的疾病,而忽略了总体的病变。1990~2008年,笔者在3942例胃肠透视患者中,诊断白塞病208例,占5%。这些病例中有11%又进一步经外地确认本病后回来接受治疗,其余病例有的在我科诊断后就近治疗。笔者认为:食管下流缓慢,胃底与胃体大弯侧或周围肠管积气,胃泡壁与膈肌之间距加宽,胃体上部及颈部加宽以及胃体上部钡斑点影等,都是诊断白塞病十分重要的征象。

【参考文献】
  1 上海第一医院实用内科学编写组.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02.

2 翁心植.再谈白塞氏病的内科表现.中华内科杂志,1979,5:349-353.

3 陈寿坡.Behcet氏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中华内科杂志,1980,1:75-22.

4 洲国雄.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的神经精神症状.新医学副刊——神经系统疾病,1978,3:16.

5 沈清瑞.白塞氏病.新医学,1985,7:353-354.

6 刘柏荣.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型脑炎1例报告.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9,1:42-43.

7 闫洪俊.一例神经型白塞氏综合症.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9,5:269.

8 刘柏荣.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型的神经系统损害.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7,8:365.

9 许国铭.肠道白塞氏病.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0,5:225-226.

10 李朝华.少见疾病X线诊断.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37.

11 何国钧.眼—口—生殖器(Behcet syndnm)全国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学习班讲义汇编.上海第一肺科医院,1990,161.


作者单位:黑龙江伊春,伊春市伊春区高潮社区放射线科 黑龙江伊春,伊春市金守志中医诊所 黑龙江伊春,伊春市中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