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5期

MSCT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发上矢状窦血栓1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MSCT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上矢状窦血栓1病历摘要患者,男,26岁。实验室检查:红细胞为7。...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MSCT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上矢状窦血栓

  1病历摘要

  患者,男,26岁。曾高海拔地区居住2年,海拔高度为3800m。以发作性头晕、头痛、恶心20天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口唇紫绀,神智清晰,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kerning症阴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为7.74×1012/L,血红蛋白为225g/L,红细胞压积为74.3%。头颅CT:平扫显示上矢状窦后部密度略高,中央密度略低,脑内血管密度普遍增高(图1),左侧顶叶见小片状低密度。增强扫描见矢状窦后部内见低密度,局部呈充盈缺损,周边明显呈三角形强化,呈典型的“空三角征” (图2)。左顶叶低密度未见强化。

  2讨论

  上矢状窦血栓是静脉窦血栓中最常见的一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多因误诊、漏诊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诱发上矢状窦血栓的常见原因包括:(1)妊娠和围产期;(2)口服避孕药;(3)血液高凝状态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副鼻窦炎;(5)红细胞增多症或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6)严重脱水状态。本例患者临床上有发绀、皮肤紫红、头痛等症状,并且居住于高海拔地区,血常规示红细胞为7.74×1012/L(正常值为3.75~5.43×1012/L),血红蛋白为225g/L(正常值为131~177g/L),红细胞压积为74.3%(正常值为36.4%~51.3%)。三次均提示血红蛋白(HGB≥200g/L)、红细胞(RBC≥6.5×1012/L)及红细胞压积(HCT≥65%)明显升高,符合吴天一等[1]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等过度增加,因而引起血液流变学、动力学以及血容量的变化,出现“浓、粘、聚”的特点,使血液粘稠血流速度缓慢,当血红蛋白增多至220~250g/L,血流速度明显缓慢,由此而引起乳酸及其他酸性物质在血液内堆积。Chohan I.S认为[2]高原地区的人凝血因子Ⅹ、Ⅻ及Ⅴ、Ⅷ均升高,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造成周围深静脉、肝、肾、肺、脑等多脏器血栓形成。上矢状窦是脑静脉窦血栓中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单凭临床症状难以作出明确诊断,诊断有赖以影像学检查[3~5],以往认为DSA为金标准,但DSA为有创性检查,有潜在的并发症,并且危重患者不宜检查,CT扫描为目前在脑部应用最普及的影像检查,MSCT平扫及增强对上矢状窦血栓有诊断意义。CT平扫直接征象包括“高密度三角征”,增强后为“Delta征”、“空三角征”。间接征象有脑水肿、静脉性水肿及静脉性出血。本例患者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扫描,CT平扫见上矢状窦后部呈三角形略高密度,CT值为58HU,中央密度较低,CT值为41HU,边界清晰,脑内动脉血管及其分支密度增高,左顶叶见少量水肿。增强后静脉期扫描见上矢状窦后部内明显充盈缺损,呈典型的“空三角征” 。本例患者CT平扫上脑内血管广泛密度增高,是因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显著升高引起,符合曹代荣等[5]认为高血红蛋白症会引起普遍性颅内血管高密度。脑静脉窦血栓的报道多见,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引起的上矢窦血栓的报道少见。

【参考文献】
   1吴天一,陈秋红,李万寿,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的研究.高原医学杂志,1997,3(7):1-5.

  2Chohan IS. Blood coagulation changes at high altitude.Defence Sci J,1984,34:361.

  3高培毅.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影像诊断.中国医学计算机影像杂志,2000,1(3):57-61.

  4任翠萍,程敬亮,杨运俊,等.上矢状窦血栓10例MRI和MRV诊断.郑州大学学报,2004,39(5):916-917.

  5曹代荣,游瑞雄,李银官,等.多层螺旋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2009,17(4):282-285.

  

作者: 尹桂秀作者单位:810001 青海西宁,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