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9期

阈值跟踪技术在颈动脉CTA上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结论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CTA利用阈值跟踪法能更精确得到造影剂峰值,使扫描与动脉内造影剂浓度到达峰值时同步,扫描成功率高。颈动脉CTA。阈值。扫描延迟时间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在血管性疾病的检测诊疗中日益重要,尤以CTA正以它的优势更多地被临床用作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运用阈值跟踪触发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上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30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性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颈动脉CTA检查,扫描完成后应用多种后处理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30例中,最快者7s达到设定阈值,最慢者25s。主动脉弓处动脉CT值最高可达452 HU,最低CT值为255 HU。其中7~13s达到阈值有3人,占总人数的10%;14~16s 17例,占57%;17~19s 7例,占20%;>20s 4例,占13%。结论 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CTA利用阈值跟踪法能更精确得到造影剂峰值,使扫描与动脉内造影剂浓度到达峰值时同步,扫描成功率高。

【关键词】  64排螺旋CT;颈动脉CTA;阈值;扫描延迟时间

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在血管性疾病的检测诊疗中日益重要,尤以CTA正以它的优势更多地被临床用作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64排螺旋CT以其较高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更多的解剖覆盖范围、更有效的对比剂应用、更强大的后处理功能,采用更薄的层厚、更快的扫描速度,在血管成像方面较原16排CT具有极大的优势,动脉CTA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尤以显示颈部血管性疾病的颈动脉CTA利用阈值跟踪触发技术,能得到较为优质的图像,被我院临床较多的采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30例患者行颈动脉CTA检查,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90岁,平均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

  1.2 方法

  检查采用飞利浦公司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 KV:120 、MAS:250、矩阵:512、层厚:1mm、床速:0.75s、螺距:1.108,用高压注射器于静脉内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安射力350(高浓度),用量50~60ml,于右前臂的静脉内注射,注射速度5ml/s,注射完毕后加推生理盐水40ml。扫描范围:主动脉弓至颅顶,扫描延迟时间通过触发确定,触发点一般放在主动脉弓降部,触发阈值设为180HU,扫描完成后应用软件获取纯血管像。

  2 结果

  30例患者设定阈值为180HU, 触发扫描延迟时间根据每个患者的循环情况而不同, 7~13s 3例,14s 4例,15s 6例,16s 7例,17~19s 6例,20~25s 4例,主动脉弓处CT值400~450 HU 7例,350~400 HU 12例,300~350 HU 7例,250~300 HU 3例,238 HU 1例(见表1)。表1 30例患者扫描延迟时间和主动脉弓处CT值的人数分布

  3 讨论

  颈动脉CTA技术是利用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方法,技术决定着CTA检查的成败。技术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有。

  3.1 注射速率

  包括注射速率、注射总量。注射速率是颈动脉成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64排快速扫描要求颈部CTA注射速率达4~5ml/s,注射总量为50~60ml。如果注射速率低于3ml/s,低注射速率使得血液边缘的对比剂有限,动脉内造影剂达到峰值时浓度较低将直接影响图像重建的质量,重建后易导致血管边缘模糊、毛糙,易造成误诊、漏诊。如果注射造影剂时发生血管壁渗出,使造影剂在血管内浓度较低也会影响诊断,且造影剂渗出会引起组织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注射和扫描。注射总量50~60ml后加注生理盐水40ml会减少静脉显像伪影[1]。本组30例均采用5ml/s的注射速率,减少了上述影响,能很好地显示主动脉弓至大脑Willis环之间的血管结构。

  3.2 扫描参数

  扫描参数包括层厚、重建间隔、螺距、床速、扫描时间、扫描延迟时间、触发点及阈值的设定等,其中以阈值设定和扫描延迟时间的设定尤为重要。设定一个合理的阈值,当高压注射造影剂后扫描触发得到扫描延迟时间,这一延迟时间使扫描正好与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到达峰值的时期同步,才可达到最佳的显像效果。触发扫描延迟时间根据每个患者的循环情况而不同[2]。本组30例均设阈值180HU,于注射造影剂后得到触发扫描延迟时间后再延迟4s开始真正扫描。本组循环快者为7s,循环慢者25s,其中在14~16s到达阈值者共计17例,超过总人数一半,之间个体差异较大。由此可见,通过阈值跟踪技术能更精准的得到扫描延迟时间,使扫描时间与动脉内造影剂浓度达到峰值时同步,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像,而静脉则不会显像,有效提高了诊断。如果扫描早会导致动脉内造影剂浓度低,血管重建质量较差而无法诊断;如果扫描晚动静脉会同时显像,对动静脉瘘等某些疾病易造成漏诊误诊。层厚也是关键的扫描参数,层厚宽,有效分辨率降低。层厚减少,提高纵向分辨率,但又使单位时间扫描范围减少。本组采用1mm层厚扫描,均获得了满意的图像质量,减少了纵向伪影影响。

  3.3 图像后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图像后处理软件的功能日益强大,利用多种后处理模式能有效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及任意平面上的重建,通过不同的色彩显示成像血管,可清晰显示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大脑Willis环,且可以三维任意旋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单独显示头颈部动脉,直观立体感强。图像后处理的优劣也将影响颈动脉CTA的图像质量。

  4 结论

  颈动脉CTA阈值跟踪技术能使CT扫描时间与动脉内造影剂浓度峰值达到同步,从而为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提供质量较高的图像。

【参考文献】
   1 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王鸣鹏.CT检查技术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 龚海燕作者单位:20001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