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5年第1卷第2期

银翘散异病同治在儿科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学包含辨证观点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我国医学一个独特的治疗方法,根据这一方法,银翘散在儿科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关键词】银翘散。临床应用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此方之妙,预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学包含辨证观点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我国医学一个独特的治疗方法,根据这一方法,银翘散在儿科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  银翘散;  异病同治;  临床应用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为温病名家吴瑭所创制,吴氏称之为“辛凉平剂”,用治“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因认为其有辛凉,疏风清热之功,后人以之治疗多种疾病初起而有外感风热见证者。尤其在儿科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中应以适时而变同中有异的原则运用。现举例说明。

  1  临床应用

  1.1  风热感冒  病因风热袭肺,病在肺卫,治法重在疏风清热,小儿常见恶寒发热,可加青蒿、柴胡以发表退热;小儿常兼咳嗽夹痰,可加北杏、前胡以止咳化痰;而其脾常不足,常兼乳食停积,宜加神曲、枳壳以消食导滞。加惊者,加钩藤、蝉蜕以祛风定惊。若邪已入里,则非银翘散所宜。

  1.2  肺炎喘嗽之风热闭肺型  本病之病理特点,为风热闭郁肺络,易生痰浊,气闭可致血瘀,病位在肺络,以咳嗽气喘为主症,治法重在宣肺定喘,清热化痰,佐以祛痰通络。单用银翘散恐难收全功,必须加三拗汤或者麻杏石甘汤以加强宣肺定喘之效。但须注意,本证传变迅速,若转为痰热闭肺或毒热闭肺甚至变证,则应及时改变治法治方。

  1.3  风痧之邪郁在表型  病因为风热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病位在肺卫,兼涉少阳经络,主证为皮肤出现红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治法在以银翘散疏风清热基础上,加用升麻、蝉蜕以解毒透疹,加夏枯草、毛冬青以清热散结。若时邪入里、邪度内盛,治疗重点以清热解毒为主,银翘散已非所宜。

  1.4  水痘之风热轻证  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蕴郁肺脾,病机特点为邪毒与内湿相搏,外发肌表,故以水痘布露肌表为主证。治法在疏风清热的同时,应注意选用车前子、滑石等利水渗湿及升麻、蝉蜕等透疹解毒之品。若邪毒炽盛、疹点稠密红赤,此为水痘证中之“赤痘”,治以清热凉营解毒为主,银翘散已不能担当此重任,应及时改用清胃解毒汤(升麻、黄连、丹皮、生地、黄芩、石膏)加减治疗。

  1.5  急惊风之感受风邪型  病因为风热之邪,病机重在热扰心神,引动肝风,病位在心、肝,以神昏抽搐为主,治法重在疏风清热、熄风定惊,应以银翘散钩藤、石决明、蝉蜕治之。若壮热持续、抽搐频频,多为时邪疫疠致病,银翘散已力有不逮,治方应急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为主。

  1.6  痄腮之温毒在表型  本证病因为风瘟邪毒,病机特点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郁结于腮部,故以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特征。治法重点为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治方以银翘散为基础,以柴胡易荆芥,取其辛凉解表兼能引领诸药入肝胆经之特长。清热之药,最好选兼能清肝胆之热、又能散结消肿之品,此以夏枯草为首选,可重用之。次为毛冬青,其亦有清热散结之效。若病邪入里,热毒蕴结,则又不可固守银翘散,宜改用清热解毒力强之普济消毒饮为宜。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5岁,2004年4月18日初诊。患者发热、咳嗽3天,加剧伴气促1天,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发热、咳嗽,曾服西药未效。昨起壮热,咳嗽加剧,并略见气喘,喉间有痰,胃纳不佳,口干喜饮,二便尚调。查体:T 38.7℃,面色略红,咽稍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肺炎喘嗽 (风热闭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化痰止咳,佐以祛瘀。方药:银花10g,连翘10g,桔梗6g,麻黄7g,杏仁、浙贝、花粉各8g,大青叶12g,薏苡仁15g,毛冬青20g,甘草6g。3剂,复煎。2004年4月21日复诊:服药后发热渐减(现T 38℃),咳喘减轻,无明显气促,咳痰黄白相间,面色稍白,出汗稍多,口干,咽稍红,舌略红,苔薄黄,脉细数。热减,喘止,可见风热之邪已渐除,现面白、口干、多汗、脉细。乃气阴受伤之征。治宜清热化痰,佐以益气生津敛汗之品。自拟方:青蒿、五味、苏子、炙甘草各9g,花粉、麦冬各10g,沙参、龙骨各15g,桔梗6g。3剂。4月24日三诊:基本热退(T 37.1℃),轻咳,无喘,痰白,汗少,口干喜饮,胃纳二便尚可。咽稍红,舌淡红,苔白略干,脉细。患儿邪热已去大半,气阴未复。仍守上法,去青蒿,加太子参15g,再进3剂。经随访,服药后诸症息平,复如常人。

  3  讨论
  
  同病异治,是祖国医学一个独特的治疗方法,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候,因而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此法在儿科运用甚广,常用一法甚至一方治疗多种疾病,但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以冀避免泥守成方,刻舟求剑之谬。一是适时而变。某种疾病使用某种治法,往往只是在疾病某一阶段。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变迅速,若其病机已发生变化,则应及时调整治法,不可固守一法一方不变。二是同中有异,不同疾病在其某一阶段可适用同一治法、方剂,但毕竟其病因、病位、演变规律有所不同,因而在治疗中,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对此方剂灵活运用,适当加减,方可切中其肯綮。

  作者单位: 730000 甘肃兰州,甘肃中医学院

  (编辑:宋  冰)

作者: 潘利忠刘新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