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4期

从五脏功能系统相关性谈心肾相交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中医藏象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系统存在着纵和横两个方面的联系。通过从阴阳与五行学说入手对五脏功能系统各系统内部及相互间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关性的分析,认为系统间横向联系遵循五行学说生克制化规律,表现为系统间阴与阳的变化,进而对广义与狭义“心肾相交”进行具体分析,认识到心肾相交理论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中医藏象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系统存在着纵和横两个方面的联系。通过从阴阳与五行学说入手对五脏功能系统各系统内部及相互间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关性的分析,认为系统间横向联系遵循五行学说生克制化规律,表现为系统间阴与阳的变化,进而对广义与狭义“心肾相交”进行具体分析,认识到心肾相交理论反映了心肾二功能系统间横向联系,符合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

    【关键词】  心肾相交;藏象学说;五脏功能系统

     心肾相交理论从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论述了心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医藏象学说中逻辑性最强、最富哲理的理论。然而当代不少学者对心肾相交理论提出异议,其中李成文认为心肾相交理论错用五行理论,混淆阴阳属性,并与心火、心阳、肾水、肾阳生理概念相矛盾,难以指导临床[1]。笔者认为争议的关键在于心阳与肾阴能否相互作用及如何作用,心肾相交理论是建立在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上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按五脏分系统,以五脏统功能,五个功能系统存在着纵和横两个方面的联系,横的方面联系表现为系统间生理功能上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往往是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在藏象学说中的体现,心肾相交理论反映了心与肾二功能系统的横向联系,因此心肾相交理论可纳入五脏功能系统之中进行分析。在此不妨也从阴阳与五行理论分析入手探讨如下。

    1  从阴阳与五行学说分析五脏功能系统生理功能相关性

    中医学中阴阳概念不同于现代哲学中矛盾概念,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阴与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而中医整体观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2]。因此在五脏功能系统中,每个功能系统内部纵向必然都存在着阴与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而在五脏功能系统之间发生横向相互作用时,必然也通过系统内部阴或阳的作用来实现,并遵循着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规律及阴阳学说的阴阳作用机理。现将阴阳与五行学说有机结合对五脏功能系统间及其内部生理功能相关性探讨如下。

    1.1  从纵的方面看  各功能系统内部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关系,但各种关系的发生和维持可受五脏功能系统间阴阳的相互作用影响,使得系统内的物质得以新陈代谢,功能得以保持动态平衡,从而表现出系统既有独立性又有开放性。

    1.2  从横的方面看  各功能系统之间的阴阳关系表现为相互促进(即相生)和相互制约(即相克)两个方面。

    1.2.1  从相生关系角度来看  表现为阳助生阳,阴滋生阴的作用现象,并遵循五行相生规律。运用此规律制订的临床常见治法如培土生金法、生金滋水法、益火补土法、滋水涵木法等。

    1.2.2  从相克关系的角度来看  则表现为阳克制阴、阴克制阳的作用现象,并遵循五行相克规律。运用此规律制订的临床常见治法如泻南补北法、抑木扶土法等。

    2  从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五脏功能系统病理变化相关性

    2.1  从纵的方面看  系统内部阴阳对立双方存在着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等病理变化。

    2.2  从横的方面看  五脏功能系统之间病理变化表现为相生异常与相克异常两个方面。

    2.2.1  五行相生异常  包括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两类, 如结合阴阳进行分析, 则在五脏功能系统中表现为相生关系的两个系统阴或阳的俱盛俱衰现象, 如临床常见病证: 心肝火旺证、 心肝血虚证、 肺脾气虚证、 肺胃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 肾不纳气证、 心脾气血两虚证等。

    2.2.2  五行相克异常  包括相乘、 相侮两种现象, 结合阴阳进行分析, 则在五脏功能系统中, 表现为一系统阳(或阴)与相克关系系统阴(或阳)的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盛衰变化, 如临床常见病证: 水气凌心证、 心肾不交证、 脾虚水肿证、 脾湿肝郁证、肝气犯脾证、 木火刑金证等, 而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相克关系系统内的阴阳盛衰变化加剧, 出现二系统阳(或阴)的俱盛俱衰现象, 如水气凌心证发展为心肾阳虚证, 心肾不交证发展为君相火旺证, 脾虚水肿证发展为脾肾阳虚证等。 甚者出现阴阳格拒, 最终阴阳离决。

    3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的分析

    3.1  “心肾相交”  反映了心肾二功能系统的生理功能相关性,杨扶国认为“心肾相交”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心血与肾水,心神与肾精,君火与相火,心血与肾气,心阳与肾水之间的生理机制上,这五个方面协调平衡,才算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如果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可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改变[3]。此可谓广义“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3],如从阴阳角度进行归纳分析,心血、肾水、肾精可归属阴,君火、心阳、心神、相火、肾气可归属于阳,因此仍不外心系之阴阳与肾系之阴阳的相互关系,只是具体的临床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而已。从五行学说来看,心肾二功能系统相关性表现为相克关系,存在着肾阴克制心阳、肾阳克制心阴两种情况。“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系统间克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有赖于阳的作用,从肾的角度而言,肾阳通过耗损心阴以使之转化滋生肾阴,而肾阴则必须通过肾阳温煦熏蒸方可上济心阳而克制心阳,通过系统间阴阳相克实现系统内阴阳的消长平衡。对心而言,肾阳使心阴暗耗,肾阴则使心阳受制,肾对心的制约结果是肾自身得以新陈代谢,保持动态平衡。

    狭义“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此处心火实指心阳,肾水实指肾阴,如单从系统内部分析,心阳与心阴相对,肾阳与肾阴相对,但如从五脏功能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时,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必然会发生联系,当心阳与肾阴相互作用处于一定范围时,未出现阴阳失衡称“心肾相交”,当超出范围致阴阳失衡则称“心肾不交”,如果认为心阳只与心阴发生依附关系,与肾阴无必然联系,试问心肾之间究竟有无联系,通过什么发生联系,又将如何解释临床各种病证?其实心阳与心阴依附关系表现在系统内阴阳的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而心阳与肾阴的关系则表现为系统间的生克制化规律,区别在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已。

    3.2  “心肾不交”  反映心肾二功能系统的病理变化相关性,从五行学说来看,心肾二功能系统失调表现出相乘与相侮现象,相乘如肾阴寒盛水气凌心证,相侮如肾阴亏虚心阳上亢证,后者即狭义心肾不交证。狭义心肾不交证为肾阴虚不守于内,肾阳不能熏蒸肾阴上济心阳,而心阳亢于上,甚者表现为君相火旺。主治心肾不交之名方交泰丸正体现了中医运用阴阳理论的奥妙,尤其表现在重视阳的作用方面,方中重用黄连清心火以治标,以防火热损伤心阴,不用滋阴剂,反少佐肉桂稍助肾阳,既可使心阴转化肾阴,以补肾阴之虚,又可阴得阳助上济心阳,则心阳受制不能化热生火而肾阳与阴相交达阴阳和调,标本兼治。肾阴寒盛水气凌心证为肾阴之寒水内盛,寒水之气上犯心阳致心阳势微、血行不畅,其治方真武汤中附子壮肾阳、芍药敛阴和营,心之营阴得敛而不得化生肾阴以助寒水,肾阳盛则使肾阴得以气化而为水出。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五脏功能系统间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支持心肾相交理论,虽说五行的特性并不能完全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五行生克也难以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但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一直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尚无其他理论可以完全替代。而心肾相交理论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也不断得到疗效验证而广泛运用,否认心肾相交理论,必将否认五脏功能系统间相关性,从而违背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

    【参考文献】

    1  李成文,葛燕萍.心肾相交理论质疑.中医杂志, 2005,46(7):492.

    2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15.

    3  杨扶国,齐南.中医藏象与临床.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43.

    作者单位: 332200 江西瑞昌,瑞昌市中医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陈卫东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