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4期

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牵引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92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牵引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治疗组92例使用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牵引手法治疗。对照组92例仅用牵引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8例,好转3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牵引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使用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牵引手法治疗;对照组92例仅用牵引手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48例,好转3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治愈22例,好转44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71.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牵引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关键词】  颈性眩晕;正清风痛宁;注射;牵引整复手法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笔者自 2004年6月~2006年1月门诊收治253例颈性眩晕患者,保存完整病例资料的184例;采取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颈椎牵引和手法治疗92例;并与单纯使用颈椎牵引和手法治疗作对照,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按完全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男42例,女50例;年龄34~75岁,平均48.5岁;病程2周~15年,平均2.8年。对照组92例,男40例,女52例;年龄33~74岁,平均47.8岁;病程2周~14年,平均2.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颈椎病等诊断标准拟定。大多数病人都有低头劳累史,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颈部痛胀不适,眩晕头痛,头颈转动及体位改变时症状加重,12例患者曾有突然晕倒史。主要体征大部分病例有“风池穴”压痛,可有一侧的横突鼓突,颈2棘突多偏歪并有压痛,旋颈试验阳性,也有个别病例无明显体征,X线检查颈椎大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生理曲度改变。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及颈2棘突影倾斜。排除贫血、心脑血管疾患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及有哮喘病史的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以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牵引手法,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共治疗2个疗程。

    2.1.1  注射点选择  主要选取病例颈后枕大神经注射点,颈神经根第2横突注射点,第1颈椎注射点,如以眩晕为主则选双侧。

    2.1.2  药物配伍  每点注射正清风痛宁25mg(湖南正清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3020279)维生素B120mg,维生素B120.25mg,2%利多卡因1ml混合液,每日注射1~2个点,2点注射间隔时间1h以上。

    2.1.3  注射方法  枕大神经注射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伏案或俯卧位,在乳突与枢椎棘突间作一连线,其中点即相当于枕大神经压痛点(风池穴处),严格消毒后即可进针,当针进入枕大神经处时,患者诉有后头部放射感,如放射感发生,可将针稍拔出,针尖向枕部作40°~45°角多次的缓慢穿刺注射。颈2横突操作注射方法:患者仰卧位,头转向健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约1.5cm处即为C2横突,针尖刺入皮肤后即可深抵该横突,不要移动,回吸无异常,即可进行药物注射,若将针尖稍拔出,略刺向前下方,可进行神经根周围注射,若向内侧进针1~2mm,抽吸无回血注射液可浸润椎间孔。第1颈椎注射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或侧位(健侧在下),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摸到寰椎侧块,先将针徐徐刺入找到寰椎侧块,稳定针尖不要离开骨面,抽吸无回血或脑脊液等后可徐徐注入药物。

    2.1.4  颈椎牵引  患者取坐位,全身肌肉充分放松,对X线片无明显寰枢关节不对称者,采取中立位牵引;对X线片有明显寰枢关节不对称者,采取后伸20°~30°牵引,每日1次,每次牵引20~30min,每10次为1个疗程,重量约为其体重的1/10~1/5。

    2.1.5  手法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垫软枕,术者坐患者头顶位。手法一:一手托扶后枕,一手对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前中后斜角肌,头夹肌等各条肌束,进行拿捏、按摩、理顺等常用手法。手法二:对有颈2棘突倾斜,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者采用朱汉章创立的两点一面复位手法[1]。

    2.2  对照组  仅采用颈椎牵引和手法治疗,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头痛、颈部痛胀不适等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眩晕等症状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偶有复发,经治疗后好转。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0%,对照组为71.7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  讨论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病所引起,该类患者大多有长时间的低头伏案工作史,而致颈项肌劳损挛缩,颈椎及双侧组织结构生物力学失衡,局部组织呈无菌性炎症改变,造成枕神经受压,椎-基底动脉缺血,从而诱发眩晕,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能较快地消除颈部神经肌肉的无菌性炎症,促进椎-基底动脉的血供,配合维生素B1、B12改善神经功能,同时配合牵引放松肌肉,松解组织粘连,使神经和血管的受压得以缓解,配以手法恢复颈椎的正常位置关系,故效果显著,反复注射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注射速度、注射技术要熟练掌握以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及误入寰枕间隙,本观察表明:正清风痛宁注射配合牵引手法是治疗颈性眩晕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3-284.

      作者单位: 414009 湖南岳阳,岳阳市云溪区中医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陈红明, 吴 伟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