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9期

评析血液病临证(症)护理及病后保健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血液病属祖国医学虚劳、虚损、血证等范畴,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病多为素体正气不足,饮食失调,后天营养失衡,情志抑郁,脾胃虚弱等因素致使精亏血虚,正气虚损或感染理化及生物等外邪所致。分析判别血液病临床证候,实施临证(症)护理,注重病后保健对提高疾病转归具有良好效果。1血液......

点击显示 收起

  血液病属祖国医学“虚劳”、“虚损”、“血证”等范畴,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病多为素体正气不足,饮食失调,后天营养失衡,情志抑郁,脾胃虚弱等因素致使精亏血虚,正气虚损或感染理化及生物等外邪所致。因而出现血虚及虚劳诸证。分析判别血液病临床证候,实施临证(症)护理,注重病后保健对提高疾病转归具有良好效果。

    1血液病的临床表现

    1.1贫血症状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贫血貌,心悸气短、皮肤黏膜、甲床苍白无华,腹泻腹胀,舌痛舌红、表面光滑、口腔炎、舌炎、唇炎及神经系统症状: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困难,嗜睡,精神错乱等症状。

    1.2出血症状皮肤有出血点、紫瘢,鼻衄,齿龈出血。妇女月经量过多,吐血、呕血、便血、伤口渗血,眼底出血,严重时内脏大出血,甚至发生致命性颅内出血。发生溶血时,巩膜黄染,有血红蛋白尿,尿色呈酱油色或葡萄酒色,有尿道刺激痛、尿不净、膀胱区刺痛不适。

    1.3发热由感染引起,低热、高热是本病常见症状。感染部位通常为口腔、鼻咽部、肺部、肛周及皮肤,其次是胃肠道、泌尿道。

    2中医理论辨证

    血液病从中医划分为气血两虚。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自汗、脉细无力,舌边齿痕。血虚表现为头晕、心悸、面色黄白,甲床苍白,舌质淡。因气属阳,血属阴,病程久者或气血两虚重者常出现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的症状。阴虚表现为低热、手脚心热、盗汗、出血明显、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脉细数,舌尖红;阳虚表现为怕冷、手脚凉、浮肿、舌体胖;阴阳两虚表现为两者兼而有之。辨证脏腑证候时肾虚者腰酸腿软、夜尿频、性功能减退;脾虚者纳少、便溏、浮肿、乏力。

    3临证(症)护理

    整体观、动态平衡观和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我们需要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中医护理专业人员在护理服务中可以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给药、饮食、情志、环境、针灸、按摩、康复等辨证施护技巧,为患者提供连续、简便、经济、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针对血液病特点做好症状护理,同时在护理全过程中要强调辨证施护,提供给患者健康教育机会,指导他们做好养生训练,对提高患者带病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

    3.1对症护理

    3.1.1贫血护理原则上要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气血化生之谷源。依病情轻重决定是否卧床休息,轻、中度贫血者可以散步、打太极拳、扫地、洗少量衣物等。实行动静结合,可以增加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食欲和易于入睡。中度贫血或有明显出血倾向及合并感染的患者,适当限制活动,以免活动过度而致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症状。因脑组织缺氧,患者常有头痛头晕易于晕倒,要嘱其勿过多过猛活动防意外发生,鼓励患者多进食,增强抵抗力。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猪肝、豆类、蛋类、新鲜青菜、水果,注意烹调技术,以期味美可口,增进食欲,多进食生花生等补血食品,禁食辛辣、烟酒。贫血严重时遵医嘱输血。

    3.1.2出血护理做好健康宣教,加强情志护理,积极预防出血,常备云南白药。凡出血者不易热敷、热熨、艾灸,防血热妄行。因出血诱因以外伤多见,如咬苹果、啃馒头常引起齿衄,挖耳鼻可致耳衄、鼻衄,如抓皮肤或碰撞后紫斑或出血,吃硬食如煎炸、鸡骨、猪排、鱼刺等常诱发口腔黏膜出血、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和胃出血等,大便干燥可引起肛裂出血。因此要积极对患者做大量的健康教育如:禁挖耳、鼻,禁抓皮肤,保持口腔黏膜湿润,饮食宜软,防大便干燥,避免外伤,预防出血的发生。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预防严重的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辨明出血部位,观察出血色、质、量及性质、出血诱因及时间。呕血、便血时要禁食,或软食、流食、半流食。食物不可过硬过烫,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记录血量、次数,及时配合医生为患者输液输血。若患者主诉头痛头昏、烦躁或嗜睡,要观察患者瞳孔是否不等大,血压有否下降,有无恶心、呕吐、颈部强直等并报告医生患者有颅内出血倾向,立即吸氧、头部置冰袋,做好抢救准备,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血压、脉搏、舌象、瞳孔的变化。

    3.1.3感染发热的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并要求患者及探视者戴口罩。高热时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或针刺十宣放血、风门穴拔罐降温。医务人员加强无菌观念,各项操作严格无菌技术。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自身各部位的清洁,防破损、防感染。留置针按要求时间留置,定期护理、消毒、更换贴膜。高热患者要卧床休息,烦躁者加床挡防跌伤、坠床。注意口腔护理,中药液含漱,观察神志、体温、汗出、口渴、皮肤、二便、舌象、脉象、药效及药物副作用等。口渴重、汗出多可予淡盐水、芦根或石斛煎水代茶饮。中药汤剂宜温服助汗出祛邪。

    3.2辨证施护中医理论素有“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在血液病护理中我们也要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积极开展“同病异护”、 “辨证施护”,做到有的放矢,个性化护理。

    3.2.1气血两虚主证: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舌淡脉数等。施护原则:补气养血、饮食调护,气虚病人注意保暖,避风防寒、饮食配合清淡可口、不伤脾胃、少食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洁之物,多食有益气作用食品,如:山药、扁豆、蜂蜜、红枣、苡仁补肺益气;血虚病人给以瘦肉、蛋、鱼心、肝等,食疗配合龙眼大枣粥、当归羊肉汤等。

    3.2.2脾胃两虚主证: 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泽、四肢无力、食纳不香,腹胀便溏等。治疗护理原则:护理中注意病人饮食定时定量,食温适宜,嘱病人不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胃阴虚病人少食多餐,给软烂、温热食物,忌肥甘厚味、硬固粘腻食品。

    3.2.3阴阳两虚主证:肢凉怕冷、手脚心热、口燥咽干、低热便溏、脉沉细或细数。治疗护理原则:滋补肝肾、饮食调护、饮食护理忌食辛辣煎炸等助阳伤阴之品;肾阳虚病人,保持病室温暖,温热进餐,饮食调配时加以生姜、胡椒粉、花椒油等温热助阳食品。

    4病后保健

    4.1惜脾胃,慎饮食古代医家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血液病患者,脾胃羸弱,举凡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洁之物都应禁食或少食,免碍脾胃之机,尤其不可过饥过饱,偏食偏饮,也会影响脾胃。

    4.2疗宿疾,适风寒血液病正气虚赢,卫外不固,易外感六淫而耗伤正气。所以要注意顺应四时,避风寒、适寒温,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减少伤风感冒,对疾病的痊愈,促进病体康复都有重要作用。

    4.3抒情志,节房事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虚损》中指出:“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故或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精伤必及于气。”故血液病人要在精神上懂得保养,淫欲之念起于心(神),节房事首先要做到精神卫生要求。此外生活起居规律,劳逸动静结合,睡眠休息不足可影响体力,但多睡也能伤气,一般应根据体力顺其自然,适可而止在休息和睡眠充足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来增强体质,如:进行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适当晒晒太阳,也可打打太极拳等健身活动。

    综上所述,适宜动静结合,有助于气血生化,有利于血液病患者康复。


作者单位: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作者: 卿晓棠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