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3期

现代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的比较与思考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中医诊断目前面临着西医的巨大冲击。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思考并展望中医诊断学的未来,以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现代化。【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中医诊断目前面临着西医的巨大冲击。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思考并展望中医诊断学的未来,以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现代化。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中西医比较研究


    Comparison and think deeply of the current TCM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SUN Mu.Departemnt of Internal Medicine,Ophthalmic Hospital,Chinese TCM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faults. W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o upgrade th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echnic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CM; comparis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在科学技术处于革命性变革的今天,中医诊断学面临很大的困惑和矛盾。近现代以来,西医的引入给中医诊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大量引进和运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而另一方面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又几乎无需任何现代设备检查得出的结果。中医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点,但也有落后不足之处,是中医领域值得重点研究、急需现代化的方面。通过对中西医诊断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医诊断的缺点和长处,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精华。

    1  中西医诊断理论的差异

    1.1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中医学所吸收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哲学思辨。其基础理论是在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元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诊断的原理是司外揣内,以表知里,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内脏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方面反映出来。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外在的症状和体征,据此推测病因、病位、病机、病性,从而诊断病症。

    1.2  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西医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论和还原论为代表,其基础理论则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西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1]。从欧洲科技革命开始,西医走上应用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发展道路,对于疾病以实验为依据,定量的做出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解释和诊断。

    2  中西医诊断方法的比较

    2.1  中医诊断的方法与特色  中医诊断是以病人自身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依据所见病象,与体质、心理、社会、自然等方面一起综合考察,从而区分出不同的疾病与证候。中医诊断方法可以概括为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以整体状态的人为中心而扩展的,用望、闻、问、切四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检查和收集自然流露于外的机体反应状态,最终得出对病和证的诊断[2]。

    2.2  西医诊断的方法与特色  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做出完整的诊断。西医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问诊的内容除主诉外与中医差异很大,其体格检查中的内容大多是中医没有的。西医把症状视为“诊断疾病的向导”,至于体征,则视为组织器官病变在体外的特异反应。

    3  中西医诊断各自的优势

    3.1  中医诊断的优势  中医注重于整体恒动的观察,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诊察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3]。中医诊断还有超前诊断的特点,能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演变规律和特点,对未发疾病进行预测。中医察舌、切脉、望神、问诊等诊察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长处和优势。舌诊、脉诊简便易行,无创获取信息,舌象和脉象反映出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物信息,对病证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3.2  西医诊断的优势  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已进入到细胞分子结构的水平,对于疾病可以在细胞甚至分子的水平进行阐述。西医诊断利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探究无法被人类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层次现象。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有精确的认识[4]。由于技术的先进和方法的严谨,西医对疾病分类和对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要比中医精细、客观的多。西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非常具有质感和实观认识,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学习。

    4  中西医诊断各自的不足

    4.1  中医诊断的不足  中医诊断学对疾病现象的认识面广而不精深。中医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但都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造成了现代的中医没有自己的客观化、具体化的诊断体系和指标。诊断方法与现代科技脱节,有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异常,但临床缺少主观症状,导致无症可辨,无法做出中医诊断。传统的四诊虽简便易用,但操作运用起来却显得模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不利于学术争鸣。而且由于个体差异,感官灵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观性强、缺乏量化等缺陷。

    4.2  西医诊断的不足  西医在诊断上很少考虑环境气候和情志等致病因素,而仅限于用实验检测的各类指标来判断疾病和程度。其检测结果常常忽视气候及情绪变化等影响。同一个病体,其环境和情绪发生变化,其生化检测的指数往往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其检测结果不能动态地、整体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可能会造成误诊。如果遇到没有明确检测依据的功能性疾病,西医则不知所措了[5]。

    5  思考与展望

    5.1  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必然性  中医与西医具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只能相互补充、相互辅助,不能相互取代。西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诊断疾病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因此中西医双重诊断有其重要意义。对于一些疑难、危重病症,如果仅中医辨证,不能满足患者了解病情的基本要求。部分患者主动去西医院就诊,目的就是对病情的所以然和转归“讨个明白”。辨证施治的体系有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需要与其他有效手段相互配合。

    5.2  中医诊断的规范化与客观化  规范化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研究并制定严密的规范化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中医诊断规范研究包括“证”、“症”、“病”、“病案”的规范化研究,及明确证、型、期观念,统一判断标准[6]。但目前中医学的证候标准主要由软指标及定性指标组成,难以有像西医如组织活检之类的“金标准”,如何使中医证候标准成为具有相对意义的“金标准”,是中医学具有挑战性的命题[7]。

    目前“四诊”的客观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开发了脉诊仪、舌诊仪等量化诊断系统,但是这些仅能检测和量化某些体征信息,不能实现对机体功能状态的整体把握[5]。中医的诊断客观化存在很大难度,大多数客观化研究未取得正常的生理标准,达不到理想的意义。因此,如何利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以建立更精确、更具体的中医诊断指标和模型,可能是解决中医诊断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的文化特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68-269.

2 郭小青,孙长清,韩丽萍.“症”、“证”、“病”等中医诊断基本概念的研究进展.现代中医药,2005,25(6):58.

3 朱文峰,吴润秋,瞿岳云.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1-42.

4 张玉清,张飞驰.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4-6.

5 朱平安.从思维方式论中医较之西医的优势.南平师专学报,2006,25(4):148-150.

6 郭霞,瞿岳云,王辉.浅谈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思路.中医药导报,2005,11(1):15.

7 赖世隆,杨小波,温泽淮.证候宏观诊断标准基本框架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52.


作者单位:100039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内科

作者: 孙睦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